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全国首宗”屡次落地厦门垃圾分类和“双碳”工作紧密结合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出炉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全国首宗”屡次落地厦门垃圾分类和“双碳”工作紧密结合

蓝色桶多了,橙色桶少了,垃圾分类更精准了——这是厦门开展精细化垃圾分类工作以来,许多社区居民最深的感受。在思明区宏益大厦生活垃圾投放点,小区居民李晓榕惊奇道:“蓝色可回收物桶竟然变成数量最多的了!”面前整齐排列的15个垃圾桶中,有6个蓝桶、5个绿桶、3个橙桶、1个红桶。她感叹,以前出门扔垃圾,其他垃圾最多,大部分都扔进橙桶,后来认真分类可回收物,感觉其他垃圾变少了很多,“可回收利用的东西太多了,都能扔进蓝桶。”

   蓝桶数量的变化,正是厦门形成“垃圾分类+减污降碳”良性循环的直观体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近年来,厦门持续开展精细化垃圾分类,完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成功落地,将垃圾分类低碳减排融入大型赛事以及生活日常中的方方面面……如今,已经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垃圾分类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的“厦门模式”,进一步促进垃圾分类减污降碳工作的良性循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厦门敢于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创新,将推进垃圾分类和“双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水平,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率由2017年的7%降至目前的1%左右,回收利用率由25%上升到54%左右,资源化利用率由44%提升到90%左右,垃圾分类工作连续24个季度全国第一,为“无废城市”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全国首宗”屡次落地探索形成“厦门模式”

   碳交易,指的是在碳市场中,买家通过支付一定金额给卖家,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垃圾分类碳交易,就是将垃圾分类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转化为肉眼可见的“收益”。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的全过程系统治理中,垃圾分类对减少碳排放、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切入口。

   2024年1月,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项目在厦门湖里金安社区落地,同年10月,全国首宗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成功落地集美信毅社区,为引导社区减污降碳、践行绿色低碳等提供新思路;同年12月,全国首宗生厨余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利用碳减排量交易在翔安新圩面前埔村成功签约,创新打造了“‘双碳’目标+垃圾分类+乡村振兴”的厦门样板。

   一系列垃圾分类碳交易成功落地厦门,表明厦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纳入整体规划。这些努力不仅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模式。

  碳交易“点废为金”减污降碳良性循环

   纵观多笔在厦落地的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通过碳交易“点废为金”,厦门进一步完善了“垃圾分类+减污降碳”的良性循环。

   为探索垃圾分类“厦门模式”领跑全国的密码,2024年8月,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走进湖里区金安社区和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多家央媒通过专题报道,展现厦门绿色低碳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实践成果和典型经验。2024年11月25日的央视《新闻联播》,也以“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题,以报道集美区碳减排量交易为例,宣传了厦门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亮点做法。

   在湖里区金安社区和集美区,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不仅推动了垃圾分类实效转化为碳资产,获取相应的资金收益,还将所得收益反哺于社区,用于绿色低碳治理项目,并为居民购买更多公共服务,引导社区居民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建立起“以绿色交易促进社区垃圾分类”新模式。

   经过多年努力,翔安面前埔村也成功走出了“生厨余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利用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的创新之路,碳减排量交易所产生的收益,通过多种补助形式正向反馈给农户,形成可持续激励,实现良性循环;所打造出农村垃圾分类推动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管理模式,也成功实现减污降碳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协同。

  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垃圾分类融入生活

   垃圾分类与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密切相关。在1月5日举行的2025建发厦门马拉松赛中,现场产生的4.96吨一次性纸杯、塑料包装等废弃物,赛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收运处理,送到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加以循环利用。在这条厦门马拉松最美赛道上,绿色低碳新时尚贯穿始终:赛前推出文明参赛倡议,号召跑者践行垃圾分类,选择可循环利用产品;起点设置“旧衣回收处”,回收的旧衣经统一处理实现二次循环;赛道沿线增加垃圾投放点,加强垃圾分类引导,加大清运作业保障力量……

   这些都离不开厦门市创新建立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近年来,厦门积极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质增效,末端处理系统不断迭代升级,进一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如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成功启用以来,不仅加快厦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也为垃圾分类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厦门模式”赋能添翼。目前,厦门低值二期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该项目将采用迭代升级后的技术装备,设计年处理能力约10万吨。

  (据《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