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皮磊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中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印发《成都市推进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市委社会工作部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签发,实现了医务社会工作在统筹协调上的突破,体现了成都市对推进专项领域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回应焦点民生需求的重视。 《方案》强调卫健、社会工作、教育、民政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其中,卫健行政部门负责医务社会工作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协调,行业管理;社会工作部门协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协助开展志愿者动员与过程管理;民政部门负责联动协调救助政策、鼓励公益慈善力量参与,支持医疗行业培育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类社会组织。 此次出台的《方案》作为推介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的方案,将医疗机构的医务社会工作体系推进作为卫生健康服务领域社会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 据介绍,成都将在《方案》基础上,着手在社区层面同步配套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文件,围绕群众健康需求,聚焦基层健康治理实践,针对医院、社区、家庭等不同场景,结合“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需求展开工作;通过形成跨专业整合性介入,使医务社工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充分发挥作用,进而构建起“医院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健康社会工作”的社会服务体系,为推进医务社工服务与基层治理奠定基础。 在医务社工岗位设置方面,《方案》明确将医务社工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并明确三级医疗机构应设置医务社工岗,成立医院社会工作部门,统筹推进医院社会工作服务;鼓励其他(一级、二级)的医疗机构,成立医院社会工作组织和设置医务社工岗位,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分年度明确阶段目标任务。《方案》提到,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色选择相关的医务社工服务内容。 在人员配置及来源方面,《方案》鼓励各医疗机构通过社会招聘、部门转岗、购买服务等方式配置专职医务社工,通过招募或项目合作等方式,补充和壮大医务社会工作人员队伍。《方案》要求,探索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学科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在医疗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健全联合培养机制;逐步完善督导培育及管理体系,培育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督导队伍;鼓励医务社工开展实务研究,提升服务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方案》还明确了医务社工的服务内容,包括围绕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为患者解决诊疗过程中的非医疗问题,开展心理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医患关系调适、志愿者管理、社区健康促进服务等六类专业服务。《方案》强调,要引入多元化社会力量,倡导社会组织成立医务社会工作专项基金,培育行业发展;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对接社会资源,募集社会捐助,链接公益项目;积极招募爱心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形成“医务社会工作者(社工)+志愿者(义工)”双工联动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 在投入方面,《方案》要求各医疗卫生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将医务社会工作经费纳入单位年度预算,保障专业人才薪资待遇,确保工作有序开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