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包头市昆都仑区鞍山道步行街潮盒街区里,一间“无声咖啡馆”在静谧中散发着香气。这里没有背景音乐,没有语言沟通,有的只是安静以及5位咖啡师真诚的微笑。这里是内蒙古首家“无声咖啡馆”——静爱咖啡。 走进静爱咖啡,听障咖啡师会伸出双手轻轻摆动,告诉你,他们欢迎你。 7月3日一早,19岁的高佳信早早就来到静爱咖啡。穿上工作服,她和两个伙伴用手语互相交代了一下各自的工作,然后就在操作台里忙起来。这一天,对于静爱咖啡是个特别的日子——咖啡馆正式对外营业。 这是高佳信和伙伴们在静爱咖啡工作的第17天。今年6月上旬,得知一家“无声咖啡馆”正在筹备,在蛋糕店打工的她觉得这是自己更喜欢的工作,于是大胆地联系了静爱咖啡的创办人刘慧娥,自此开启了她认为更时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刘慧娥,静爱咖啡的投资人、创始人。在包头市残联工作了一辈子的她,两年前退休,但心里却一直惦记着那些残疾人。“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包头残疾人的动向依然是我最关心的。”刘慧娥告诉记者,她手机通讯录里,残疾人、与残疾人相关者的联系方式占到七成。 既然无法“离开”残疾人,那就继续为他们做点事。带着这样的信念,两年时间里,刘慧娥考察了很多残疾人项目,去年,“无声咖啡馆”进入了她的视野。 据统计,包头目前有听障人士2万余人,他们当中年轻人占有一定比例,就业不容乐观。 在一番考量后,刘慧娥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开始系统地考察咖啡馆项目。在我国,“无声咖啡馆”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上海、广州和江浙一带的很多城市,“无声咖啡馆”不仅成为网红品牌,更让听障人士找到了人生的新航道。“随着我对‘无声咖啡馆’有了深入了解,我希望打造的静爱咖啡,既是一家文创咖啡馆、一座公益基地,也是一个孵化聋人创业和就业的企业。”就这样,刘慧娥按照自己的设想,紧锣密鼓地联系相关部门办理手续,又与江浙一带的几家咖啡公司取得联系,希望创建一家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无声咖啡馆”。筹备过程中,刘慧娥的想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包头市残联、昆都仑区残联,以及不少与残疾人相关的爱心人士都在想办法帮助她。 今年6月上旬,一切准备就绪,内蒙古聋人协会名誉主席韩伟考察了静爱咖啡后,在听障人士微信群里发出了招聘咖啡师的启事,高佳信和朋友们纷纷前来应聘,最终5人脱颖而出,成为静爱咖啡的首批咖啡师。刘慧娥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在店内设置了很多文字交流展板。此外,因为高佳信戴上助听器基本可以实现交流,就由她负责点单等接待工作。 5名年轻人都极具灵气,半个月的学习中,他们学会了美式、拿铁、香草、摩卡、焦糖等多种咖啡的制作,甚至能完成简单的拉花,足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顾客的点单。“他们特别聪明,又很勤快,试营业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每天和他们在一起,特别有成就感,感觉自己确实做了一件值得做的事。”看着操作台里的年轻人自如地接待顾客,麻利地制作咖啡,一旁的刘慧娥总会不自觉地露出笑容。 开业当天,刘慧娥邀请了很多朋友,大家走进这间小店,立刻被释放着浓浓爱意的静谧所吸引。 刘慧娥的一位朋友购买了一杯拿铁咖啡,喝完后立即充值了199元办理了会员。她说:“我是带着爱心购买的咖啡,但喝过之后,知道这些孩子是认真做咖啡的咖啡师。” 得到这样的评价,高佳信的脸害羞得红了。她真诚地说,他们还只是初学者,他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这里就是他们起航的地方。 为鼓励孩子们,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间咖啡馆的不同之处,刘慧娥在店面设计时,刻意强调了这是包头市首家手语咖啡馆。刘慧娥说:“做这些我都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我希望他们正视自己的不同,勇敢与外界交流,同样也呼吁更多的人,关心我们身边的残障人士。”刘慧娥的良苦用心,也得到了更多爱的支持,试营业期间,知道潮盒街区里有这样一间咖啡馆,不少人都走进来点一杯,用实际行动鼓励着年轻的咖啡师。 刘慧娥告诉记者,这里是她的一片“试验田”,她希望把这里打造成慈善机构,做更多的连锁店,吸纳更多的听障人士就业。 在咖啡馆里,还摆放着很多钩编的小饰品,刘慧娥介绍,这是另外一家辅助就业机构里残疾人生产的手工艺品,她想通过这个小窗口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这间静爱咖啡,给听障人士就业创业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思路,这些年轻人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能掌握一定的技术,说明他们完全可以胜任更多的岗位。希望社会各方力量给残疾人更多的关注和关爱。”韩伟说。 (据《内蒙古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