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皮磊 “这条漂亮的丝巾其实是由三个废弃塑料瓶制成的,这些塑料瓶都来自广州南沙区的 公益净滩行动。我们努力争取到2035年能够把全国283个海湾都建成美丽海湾,让这条丝巾上描绘的‘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愿景成为现实。” 7月11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介绍了我国在美丽海湾建设以及海洋垃圾清理、推动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肯定了相关公益机构及公益项目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展示了中国广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和世界贡献,呼吁各国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共同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白皮书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共约2.7万字。其中,正文包含七个部分,分别是:一、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二、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三、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四、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五、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六、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七、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据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介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深化对海洋自然规律的客观认识,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中;坚持科技引领、多元共治、全民参与、合作共赢,多角度、全方位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涌现出一批像“厦门实践”一样的美丽中国建设、人海和谐的典范。 同时,中国率先提出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海洋保护地体系,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增强。中国的海域管理模式也从“平面”转向“立体”,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快速发展,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中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等多种综合监测监管手段,推进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为海洋生态构筑安全屏障。 孙书贤谈道,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的生存、生产、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生态服务。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开展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持续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我们还将积极探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开展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据郭芳介绍,在立法方面,中国制定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律《海洋环境保护法》,自2012年以来进行了3次修正和1次修订。特别是去年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由原来的十章97条修改为九章124条,增加了27条,有许多制度创新和务实举措。 美丽海湾建设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郭芳表示,从“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开始,坚持“三个五年”持续推进,力争到2035年全国283个海湾都能够建成美丽海湾。目前,全国沿海11个省(区、市)都已经制定了省级的建设方案和130个具体海湾的实施计划,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的规划布局和实施体系。 “我们十分鼓励基层创新‘示范引领’,特别是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通过遴选美丽海湾建设优秀案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比如深圳大鹏湾常年活跃着十余个绿色环保海洋公益组织,开展百里海岸线护岸行动,带动社会公众成为美丽海湾建设的参与者和监督者;河北唐山湾,利用贝藻礁生态系统重构技术,让4000亩的海底重现了牡蛎成山、藻草成林、参贝相依、鱼虾相戏的海底盛景。”郭芳表示。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一直是全球性难点。发布会透露,浙江台州探索形成了“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治理新模式,采取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了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资源高值回收利用和渔民共同富裕的路径,实现了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共赢。该模式在2023年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目前,“蓝色循环”推广应用步伐也很快,不仅在浙江省,其也被推广到了长三角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福建、山东、海南都设立了“蓝色循环”示范中心,不只是原来比较单一的塑料废弃瓶,一些海水养殖的渔网渔具现在也都纳入到了回收序列当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沿海各地都在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践创新。我们还通过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评议,推出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美誉度的标志性成果。目前,我们已经在进行第三批的评议,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新思路、新范例。”郭芳表示,这些经验和探索,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愿意与各国一道,共同开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