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爱心包裹十五年:回应问题、创新方法、寻求变化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爱心包裹十五年:回应问题、创新方法、寻求变化

    ■ 本报记者 赵明鑫 实习生 夏子雅

    坐着,躺着,或是奔跑嬉闹,这是三年级的张鑫和他的伙伴们,课间最喜欢在操场上做的事情。

    4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课后,张鑫和他的伙伴们见到一群到访学校的陌生人,那一刻他们仿佛在操场上定格成了各自熟悉的样子,一边不时对陌生人予以好奇地注视,一边彼此交流着什么。当两群人逐渐靠近,稍显腼腆的“张鑫”们表现出亲近,和陌生人们围坐在刚刚修好一年的操场上,聊起关于操场、科学课和美术课的故事。

    “这是我们刚发的美术包里的娃娃。”张鑫身边的一位同学并不“大方”地展示他的玩偶,只因仅仅到手一节课,这个蓝色的玩偶上已经有了一片不属于它本身的色彩,“不要注意这些细节”,小朋友挠了挠头笑着说道。

    “上节美术课用这个玩偶来着。”张鑫替这位朋友做了解释。随后更多的小朋友开始“各自为战”似地报起了美术包里有什么:“黏土”“橡皮”“铅笔”“彩笔”“调色板”……

    这些被小朋友们如数家珍的“小美好”,来自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爱心包裹”的支持。“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15年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韦丹丹介绍。

    如今,“爱心包裹”项目的内容相比初创阶段已经日臻完善。在韦丹丹看来,十五年,很多东西变而未变。从旁观的视角出发,“爱心包裹”项目的进化也在用行动回答很多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公益如何用最“直给”的方式破题?经年的公益项目又如何保证历久弥坚?

    回应问题

    在没有这个操场之前,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下简称“青龙县”)的双山子小学从没有举办过运动会。

    “之前都是土操场,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我们之前都没有举办运动会。”双山子小学教师、负责“爱心包裹”项目在校落地工作的张城源在介绍这个操场时花了很大的“篇幅”。“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修建了这个崭新的、标准的运动场。今年三四月份,我们学校举办了首届双山子小学运动会。”

    “这对双山子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可能是人生的重要时刻。”张城源感叹之前属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运动场向更具广度的议题出发,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谈到乡村学校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

    张城源介绍,乡村体育老师的体育器材可选择性很少,“之前一个班里老师可能只能拿一个足球上课”,在美术教育方面也有缺乏,画画是孩子的天性,也有很多孩子有画画的天赋”,但资源的缺乏很难满足孩子们对这些科目的兴趣和需求,也缺乏条件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想象力。

    负责教学、教科研、电教仪器工作的青龙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朱良满从工作实际出发,概括地认为:由于专业教师缺乏,乡村学校美术课程开设很难得到保证,美术用品的不充足、不规范、不统一,导致美术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简单应付的美术课堂大量存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我们学校的生源都是周边山区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双山子小学校长李胜宝坦言,上一代人对于教育的理解还是有些不同,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关注很欠缺。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若无法在素质教育上足够重视、投入资源,对于很多山区的孩子而言,这个缺失可能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先佐在2015年发表的《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一文中指出,(彼时中国)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一方面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上;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差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整体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范先佐认为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其难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短板在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

    教育部派驻青龙县挂职副县长许旭轩表示,“我们青龙原来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很需要社会公益来关心支持。”

    寻求变化

    “乡村学校有许多短板,比如运动、科创等资源缺乏、基础学科老师不足等。”据许旭轩介绍,青龙县是教育部定点帮扶县,1987年至今,教育部先后选派85位干部过来挂职,“每一届挂职干部都非常重视引进社会资源、引进公益力量来促进青龙县城乡教育的发展。”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是被青龙县引入的社会资源之一,也是关注到前述乡村教育问题的重要公益力量之一。

    《10年“爱心包裹”项目价值分析报告》(以下简称“10年分析报告”)显示,欠发达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学习资源十分有限,特别是“音、体、美”教育开展步履维艰,因资源简单、匮乏,器材投入短缺,课程教育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爱心包裹”学校型体育包以球类和竞技活动、游戏、体育教辅等用品为主,音乐包以电子琴等教师用具和学生击打乐为主,项目不仅改善学校体育和音乐的教学条件,也促进了受益学校开展体育和音乐教学。

    4月25日“爱心包裹”发放当天,李胜宝介绍道:“之前‘爱心包裹’项目发来了运动包裹和科创包裹,今天又发了美术包裹,特别有时效性。”李胜宝还提起了第一次来到双山子小学的场景,“去年二月调来这所小学的,一进学校就看着孩子们穿着整洁的校服,这才了解到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给学校捐赠了一年四季的校服。”

    张城源也表示,这些教具完备了后,老师上课很方便,孩子们接触到实物,学习进步也更快。

    “回应实际问题。”这是韦丹丹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及的内容。

    “公益包裹这类的项目,我们应该是比较早的践行者。”据韦丹丹介绍,“爱心包裹”项目缘于2009年对汶川地震灾区学生的关爱,第二个阶段是从灾区走向全国欠发达地区,项目进入相对稳健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邮寄渠道、筹款渠道、包裹内容都得到了可行性验证,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爱心包裹”解决了公益项目“给谁、怎么给、给什么、花多少钱”四个难题。这一阶段,爱心包裹结合受益学生的不同需求,先后推出温暖包、体育包、音乐包、生活包。

    “第三个阶段是从国内走向国际,2019年以来,我们在阿里巴巴公益的支持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30万余名儿童送去了‘爱心包裹’。”在国内,随着社会的发展,韦丹丹和她的团队一同反思,孩子们不再局限于基础的学习生活用品需求,为此“爱心包裹”项目开启瞄准新的需求,优化了美术包产品,又推出了科创包。

    锚定需求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2023)要求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提供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弥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则要求,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面对政策引导,仅仅是“送包”无法解决更具象的问题。韦丹丹和她的同事们提出三个举措:送一个包裹、配一本指南、支持一场活动,“通过轻量赋能的方式,提升孩子们的素养和能力”。

    据介绍,一个包裹是指美术包和科创包。美术包聚焦“美育”,内含水彩笔、水粉颜料、画笔套装、素描画纸等18种文具,启迪学生美术梦想;科创包则聚焦“科创”,内含21个实验,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四大内容,增强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

    一本指南是指每个包裹内含一本指南,帮助学生理解使用产品,拓展知识,开展实践。《艺术创想手册》通过点、线、面引出产品介绍、使用到赏析操练,《科创活动指南》每个实验一页,包含所需材料、操作方式、科学概念、延伸探究等。

    一场活动则是支持项目县开展美术主题比赛或科技节活动。

    “现在不仅有美术包,还有科创包,里面有一些科创项目的展示,这对培养孩子们的科研创新素质非常有帮助。”许旭轩对“爱心包裹”项目的进化表示赞同。

    在解释“进化”的原因时,韦丹丹提出了三个“动力”:第一个是需求的变化。受益人需求发生了变化,项目就去论证要不要改、怎么改。第二个是监测评估团队的建议。内部监测团队会持续跟进项目需求变化,项目也邀请外部评估团队从第三方的视角可能提出一些优化建议。第三个是捐赠人、相关专家等其他参与项目的人的建议。

    创新方法

    对于需求变化,韦丹丹进一步解释项目思考的方式,“首先是看政策的导向,从政策的视角分析国家关注什么,从而思考社会力量可以从哪些方面助力;其次是同受益地教育部门深入、充分地沟通,了解他们的关注和我们能做什么。”

    更重要的是,韦丹丹明确表示公益项目进化的核心是去解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公益项目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这就意味着,每一次调整并不轻易进行。“总调整,活就没法干了。”韦丹丹直言,项目自立项就要非常严格,“有调研,也要有试点,我们内部也有严格的流程”。

    此外,在上述的三点“动力”中,韦丹丹和一线的项目工作人员也在围绕着捐赠人视角做了更关键的思考:如何才能把捐赠人和受助人更好地链接在一起,既满足受助人的需求,又能获得捐赠人的认可。

    正是这一思考,推动着“爱心包裹”项目形成了另一大特色——公众参与。

    10年分析报告中写道,“爱心包裹”项目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也有捐赠者。不仅孩子们需要“爱心包裹”,社会更需要低门槛参与公益的机会,需要通过项目对捐赠人进行培育和教育,实现公益理念的普及。

    “‘爱心包裹’为此还衍生出善行100筹款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街头去给‘爱心包裹’项目筹款。”问及“爱心包裹”项目的特点,韦丹丹回答的第一点便是:“‘爱心包裹’特别适合公众参与,透明度高、捐赠门槛低,互动性强。”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2023年报》中披露,截至2023年年底,项目累计筹集款物8.93亿元,惠及云南、贵州等31省(自治区、直辖市)974县(市/区),为814万人次学生送去了“爱心包裹”,改善他们的学习条件。2023年,项目筹集善款1869.25万元,支出2932.22万元,惠及云南、青海等17省(自治区、直辖市)56县(市/区),23.12万人(次)受益。

    令韦丹丹欣喜的是,项目走过15年,受助者向助人者的转化悄然发生。“很多曾经得到过包裹的孩子,上了大学之后,会加入到我们善行100志愿者里面,继续传递关爱。”韦丹丹说道,“小包裹大爱心,就像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爱心的火苗。”

    结束这一轮种下火苗的“爱心包裹”落地协调工作,张城源一如既往地投入到日常教学中。五一假期时,张城源在朋友圈发了自己带女儿游玩的小视频。这个跟学校新操场几乎同龄的新生命,也正在包括张城源在内的更多乡村老师们的守护下,同更多乡村孩子一起茁壮成长。

    关于未来,韦丹丹有着很多期许,在开展“爱心包裹”项目的15年里,他们这个团队更加聚焦乡村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县域教育的整体提升,推出了以立体综合帮扶的加油未来项目等一系列项目。爱心包裹是受益面广而多的关爱,加油未来项目则是深而精的帮扶,两个项目相辅相成。

    许旭轩在这次“爱心包裹”发放的走访后感言:“只有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才能促进教育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