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村里的亲子园
每卖一杯咖啡就捐1块钱 这家咖啡店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村里的亲子园

    4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小店村,家长们带着孩子在亲子园活动。居住在村里的外来人口基本以来自四川和安徽两省的务工人员为主,他们大多从事建筑、装饰行业

    4月23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小店村,朱梅老师和女儿在亲子园门口,她经常带着女儿来上班。这里的老师大多是附近流动儿童的家长,经过培训后逐渐成长为早教志愿者、老师

    4月中旬的一天,北京的空中飘着杨絮。两岁多的柚子站在软垫上,跟着老师的口令模仿舞蹈动作。和她一样,屋子里的小朋友也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摇摇摆摆,这样的锻炼可以提升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类似的早教课在北京并不稀奇,但对于朝阳区金盏地区的孩子来说,却是难得。

    金盏地区位于北京东北五环外,这里居住着大量的外来人口。以其中的小店村为例,村内人居环境公示牌显示,1.17平方公里的村域面积内,户籍人口数只有1506人,外来人口数量为2.3万人。这些外来人口随着工作变动、子女成长、老人健康等原因,迁入或迁出。村里的孩子们像是窗外的杨絮,风往哪儿吹就去往哪里。

    2017年,公益机构“活力未来”在金盏地区成立了亲子园项目点,除了为该地区0-3岁流动儿童提供早期教育之外,也试图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亲子园项目负责人李海燕和同事租下了村里的一个废弃幼儿园,边改造边招生,一个星期后,8个家庭在这里开始了亲子课。初期,怀疑和误解一直存在。在招生时,工作人员曾被当成骗子辱骂,许多人不相信会有免费的早教服务。曾经有个孩子的爷爷进园咨询,老师详细地作了介绍后,爷爷说,其实孩子跟他奶奶就在门口等着,不敢让他们进来是因为他觉得“捡便宜”,一定会上当受骗。

    李海燕说,这里的许多家长没有机会接触早教服务,也没有精力去了解科学育儿的方式,育儿知识大多靠祖辈传承或亲友圈子交流。即使来到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也不代表家长的育儿意识就会自动提升。

    流动人口家庭中通常是丈夫在外打工,白天在城市中讨生活。回到家中,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眼前晃来晃去,但疲惫的他们很难再有精力陪伴孩子,更不用说学习和照料了。丢过去一部手机,让孩子看着屏幕暂时安静会儿,大人才能休息片刻。屏幕里的动画人物承担了照养人的一部分义务。这是流动人口家庭中常见的一幕。

    而全职妈妈在育儿的同时,还要承担收拾屋子、洗衣、做饭等无休止的高强度家务。除了体力上的困难,她们的精神也处于相对孤立的环境里,难以获得面对面的支持,孤独甚至是抑郁都很普遍。

    亲子园老师罗鑫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她曾是一名全职妈妈,当时因为产后抑郁,她甚至要用头撞墙去发泄情绪。2021年,罗鑫接触到亲子园项目,从一名听课的妈妈成长为志愿者,又从志愿者成为园里的老师。丈夫一开始并不支持她,但是罗鑫坚持了下来。有了收入的同时,她实现了当老师的梦想,重新有了价值感和存在感。同时,她也学到了和孩子相处的“要领”,解开了自己童年的“心结”。多年前,罗鑫的父母到北京打工,她成了留守儿童。罗鑫说:“孩子对大人的依恋是非常重的。如果安全依恋没有培养起来,孩子可能会缺乏安全感。”儿时父母不在身边的缺憾让她下了决心,再累也要自己带娃。

    园里的其他老师也都和罗鑫一样,从带着孩子来体验的家长,通过系统的培训,进而成为了亲子课老师。这种身份的转换让她们对未来有了更多信心,好像有勇气和能力去描画未来的样子了。对很多流动家庭来说,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是离开北京的时候。在这之前,有人形容自己像是准备过冬的松鼠,不停学习,储备知识。她们打算把在这里学到的育儿知识带回老家,这些理念可能正是那里的人所需要的。

    有老师离开,就会有新的妈妈成长为下一个老师。过去的几年间,金盏地区的亲子园培养了80多名妈妈志愿者、65名社区妈妈成为活动带领人、11位妈妈成长为能够独立上课的老师。亲子园的工作人员孟晶晶说,虽然妈妈们的学历普遍不高,但离开的人中有一部分会继续在各地从事幼教的相关工作。

    《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流动儿童在可获得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公共资源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本地儿童。由于父母陪伴不足,他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家庭教育,成长需求难以被满足;受生活环境限制,家和社区无法为他们提供儿童友好的空间,导致他们课余生活单调、安全存在隐患。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写的《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也指出,“在日常养育过程中,婴幼儿通过模仿、重复、尝试等,发展运动、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能力。养育人要将早期学习融入婴幼儿养育照护的每个环节,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早期学习机会。”

    据了解,解决流动儿童面临的这些问题,目前主要依靠社会组织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训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公益服务。

    参加亲子园活动的孩子们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诗沁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他们担心自己的情况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一次来时,妈妈为了制止孩子不好的行为,把孩子抱得很紧,孩子就会哭闹。老师们观察到了这个问题,通过发微信和写字的方式告诉妈妈应该如何正确地与孩子沟通,告诉她不要紧张,这样容易适得其反。慢慢地,诗沁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

    截至去年年底,“活力未来”内部统计数据显示,金盏项目点已经服务了3000多个家庭。通过与其他地区一线公益组织合作,“活力未来”累计为全国范围内10万多名流动、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服务。

    无论是亲子园老师、流动儿童的妈妈,还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他们在某一刻产生的交集都影响着彼此。孩子和家长或多或少地学到了如何与对方相处,这些知识和理念也许只占人生当中诸多学问的很小部分,但仍然如同一根根闪闪发光的羽毛,虽轻,却能带着他们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