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高文兴 4月20日上午,迎着和煦的春风,两只经过救助康复的红隼在众人的见证下,在北京丰台区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被放飞,顷刻间便翱翔在自由的蓝天。当日正值北京第42个“爱鸟周”期间,这两只红隼飞向天空的定格画面,是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成立23年间,对逾5900只猛禽进行救助的一个缩影。 放飞的前一日,在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园区中,猛禽康复师们小心翼翼地做着放飞前的准备,包括为两只红隼做放飞前的体检和环志(佩戴标有编码的环状标志物)工作。 其中一只红隼由今年1月份被送来中心,当时一侧翅膀有新鲜的骨折开放伤,经过包扎救治和几个月的复健,目前整体飞行姿态评估理想;另一只在本月被接来中心时便戴有脚环,原来是去年10月即被送来的“老客人”,这是它第二次误撞建筑物,伤势不大,已经达到了放飞标准。 高级康复师周蕾介绍道,每年5月至8月间,是雏幼鸟初飞练习跌落和坠巢的高发期,中心最高纪录曾经一个月接收了93只受伤猛禽,而中心全年的接收量在300至350只上下。 据了解,猛禽的定义为掠食性鸟类,分为鹰形目、鸮形目、隼形目,它们的视觉和听觉机器敏锐,喙呈勾型,爪尖锐锋利、抓握强劲。在我国,所有种类的猛禽都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次放飞的两只红隼即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而北京地区则是很多猛禽的栖息地,也是它们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据统计有超过50种猛禽可在北京被观测到,常见的有雀鹰、苍鹰、燕隼、红隼等。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人类与猛禽的生存空间不断重叠,有大量伤病、迷途及营养不良的猛禽需要救助。因此,2001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合作,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园内创建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中心除了配备专业的猛禽康复师和专业医疗设备,还为康复期的猛禽搭建了园区作为临时栖息地和复飞练习场地,所有受伤猛禽都在这里接受精心的治疗、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直至通过放飞评估后重回大自然。截止到2023年6月30日,中心放飞率达到54.64%。 除了作为猛禽医院,中心还肩负培训学校、宣教中心、科研基地多项职能。尤其目前绝大部分受伤受困猛禽均由普通公众发现,因此,如何辨别猛禽、判断是否需要救助以及如何与中心取得联系,就成为了眼下猛禽救助的先决条件,中心对公众宣教的责任也因此尤为突出。 20多年来,救助中心针对不同群体,组织包括课堂讲座、中心参观、野外观鸟、户外宣传及猛禽放飞等环境教育活动超过1000场。同时,还在新媒体平台通过图文、视频、漫画等多种形式,科普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正如中心经理郑智珊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猛禽保护相关的知识,也希望中心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到公众,“希望我们的热线电话62205666像110、119一样被公众所熟知”。 眼下,即将进入到雏幼鸟练习初飞的季节,猛禽康复师们又要投入到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中去,但他们早已在这份救助事业中寻找到了价值。采访中,周蕾还不满足于目前中心笼舍的规模,“现在的笼舍对于红隼是没问题的,但比如说鵟(一种大型猛禽),就没法去给它做一个更理想的复飞训练以及飞行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