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数字技术助力古籍保护与传承成趋势
慈善事业2023年进展与2024年趋势发布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4年01月3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东巴文史诗《创世纪》知识库上线
数字技术助力古籍保护与传承成趋势

    ■ 本报记者 皮磊

    “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厚重典籍浓缩在方寸之间,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近日,《人民日报》发布一篇关于古籍保护与传承的文章,引发业内共鸣。

    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古籍约有20万个品种,从1949年到2019年共修复整理出版近3.8万种,而修复整理现存的全部古籍可能需要300余年。岁月不居,书阙有间,如不加快修复保护进度,随时间逝去的就不仅仅是珍贵古籍本身,也包括其所承载的先人智慧乃至宝贵的中华数千年文明积累。

    所幸,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古籍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条高效便捷的新路径。很多日常难得一见的珍贵古籍,其中不乏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得以被更多人看到、分享并传播。

    1月26日,东巴文史诗《创世纪》知识库专题网页在“中华古籍资源库”“识典古籍”平台上线,并免费对公众开放。该知识库以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字”——古老神秘的东巴文为切入点,围绕《创世纪》进行设计与开发,利用多媒体动画、交互、视听体验方式,尝试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知识进行挖掘与立体呈现。

    进入该专题页面可以看到,知识库通过文字配手绘插图的方式,对《创世纪》主要故事内容梗概进行了解读,同时展示了东巴文古籍的制作工艺和版式,并通过东巴文常用字符解析、吟诵等方式进行文字释读和语言呈现,高度还原了纳西族古老文化与其史诗《创世纪》的风貌及独特魅力。

    据介绍,《创世纪》知识库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字节跳动公益、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共同建设。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项目承接方,字节跳动还通过征集创意短视频作品并广泛传播、推出东巴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大力普及东巴文所蕴含的知识,解码东巴文所蕴含的悠久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东巴文,进而助力东巴文的保护与传承。

    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德静从事东巴古籍文献抢救及翻译整理等工作已有数十年时间。她介绍说,古籍文献是了解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但由于少数民族古文化及语言的独特性,加之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业人员非常稀少,使得这项工作难度非常大。

    但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在当地,通过文旅结合、文创产品开发及动漫设计等方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古籍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东巴古籍所承载的,是纳西族几千年来对世间万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其内容包括万象,是一个民族千年传承与发展的百科全书。更为可贵的是,其中也记载了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交流交融,折射出了深厚的历史意识,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如李德静所言,古籍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今天都面临着数字化的命题,而数字化也一定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研究院之前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探索,因此我觉得此次上线的《创世纪》知识库项目非常有实践意义,其将古老的文化进行解读并转化为数字产品,呈现方式也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尤其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阅读习惯,能够更好地传播与传承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

    然而,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其蕴含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自国家层面到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的议题。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要求“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工作”。2020年,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力争经过5到10年努力建成若干高水平研究平台。

    近年来,在各方关注与参与下,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古籍保护工作不再停留于专业人士、专业机构层面,而是面向全社会,更多古籍保护志愿者、研究团队、科技企业及公益机构等社会力量也贡献了巨大力量。东巴文史诗《创世纪》知识库专题网页的上线,恰是传统的古籍保护工作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为完成该项目,自2023年7月以来,字节跳动方面组建了10余人的项目团队,从立项调研到规划设计再到最终上线,花费近6个月时间。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一本生涩难懂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内容进行组织重构,并以生动活动的形式展现在用户面前。得益于字节跳动方面产品设计技术及创意能力支持,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最终顺利完成。

    《创世纪》知识库项目设计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且在使用的图画象形文字,具有特别高的历史价值、保护价值和传承价值。“我们想要做的,是让东巴文史诗《创世纪》知识库直观易获取、内容直观易理解。在传播层面,我们希望通过互动性趣味性的方式,让用户在寓教于乐中了解东巴文知识。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国家图书馆即将推出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资源库,该项目都非常有价值。”

    事实上,这并非字节跳动首次通过数字能力赋能古籍保护事业。

    2022年3月,字节跳动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进行捐赠,全面支持“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的工作。字节跳动依托在OCR(光学字符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领域的积累,以及互联网产品设计与研发优势,研发古籍数字化平台,利用智能技术加速中华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同时向全社会提供公益化服务。2022年10月,“识典古籍”数字化平台上线,大大了提高古籍数字化进程。目前,该平台免费开放古籍超过2100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珍贵古籍通过互联网及数字技术获得新生,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借助数字技术创造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到古籍保护与传承事业中,共同守护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