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湖北:新项目新创意播种新希望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4年01月3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新时代的希望工程
湖北:新项目新创意播种新希望

    “希望家园”爱心暑托班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

    志愿者讲解“微心愿礼包”使用注意事项

    同课异构环节设计用心巧妙,让我们把几天学到的阅读方法,从理论变为实践,老师们在激烈的研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了一个个精彩的说课个案。”来自湖北省赤壁市中伙中学的刘泉生老师参加2023年“快乐阅读伴成长”——乡村阅读辅导教师培训班后表示,“期待省青基会以后举办更多类型的教师培训”。

    不久前,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湖北青基会”)联合湖北省团校共同举办2023年“快乐阅读伴成长”——乡村阅读辅导教师培训班,邀请省内多名知名专家和学者应邀授课,全省各市(州)2000余名乡村教师参加培训。

    近年来,湖北希望工程聚焦为党育人根本任务,实施助学兴教计划、健康守护计划、素质提升计划、实践育人计划等四个计划和青少年科技攀登行动、紧急救助行动等两项行动,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播种新希望。

    为“困中之困、难中之难”

    雪中送炭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要当一名医生。”2020年,陈子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考取湖北医药学院,成为一名“准医生”。

    当她还在为学费犯愁时,经团十堰市郧阳区委推荐,十堰希望办走访核实,陈子珺成为“2020年湖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首批获得资助的大学新生之一。

    “陈子珺同学一直是共青团关心的对象。”团十堰市委副书记程璐璐说。学习成绩优秀的陈子珺承受着鲜为人知的苦难。4岁那年,母亲因青光眼双目失明;9岁时,父亲在外务工时双腿被矿石砸成粉碎性骨折。从记事起,她就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高二那年,父亲又因脑干出血离世。面对巨大的打击,看着双目失明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陈子珺省吃俭用,咬牙坚持。

    中考时,陈子珺考出598.7分的优异成绩,本可以到市里最好的高中上学,懂事的她为了照顾双眼失明的母亲,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普通学校。中学期间,品学兼优的陈子珺进入励志班,靠减免学费和每学期2000元奖学金,得以维持学业。高考时,陈子珺又考出了571分的好成绩,再次为了照顾家人,她毅然选择了离家最近的湖北医药学院。

    大学期间,陈子珺在学习和科研之余,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达144.8小时。她说:“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不会忘记,是政府、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让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以后我也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为贫寒坚毅的孩子带去光,让求知的心不再迷茫。”

    来自黄石市阳新县的汪静是“劲牌阳光学子·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助的学生。“尽管我们生活贫困,可却有一颗向上的心,正是这份资助,让我们摆脱窘境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份信念,那就是更专心、更放心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更自由、更积极地去参与、去奋斗、去拼搏!”汪静说。

    从“受助者”向“助人者”转变,湖北青基会将公益爱心薪火相传。通过各类青年榜样选树,注重发现、培养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希望学子典型,引导受助学子见贤思齐。据“知音同行助学基金”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显示,有96.8%的受助对象坚定表示自己有能力时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点亮“微心愿”

    圆梦助成长

    “我想要一个篮球和球衣。”“我喜欢画画,想要一盒彩色笔。”……这些微心愿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征集“微心愿”,点亮“微心愿”。从2018年至今每年寒暑假,湖北各级团组织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通过公益众筹方式,帮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17万个,把爱播撒到留守儿童心中。

    “‘希望微心愿’项目开展以来,受到湖北省各级党政的高度关切和各级团组织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部分党政领导带头捐款支持‘希望微心愿’公益项目。”项目负责人表示。

    不久前,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水域风华社区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的志愿者,开展“关爱鄂州留守儿童”——小学生学习用品捐赠活动,鼓励辖区里的青少年带着小学生读本、闲置的文具用品到社区捐赠。

    当天,居民络绎不绝地来到图书捐赠台前,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将一本本精美的儿童读物交到志愿者手中,并用小卡片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一些想对鄂州小朋友说的话,表达对留守儿童们的关爱。一位家长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一场既能够让孩子们通过捐书行动懂得爱、传递爱,又能够丰富大家精神文化生活,团结邻里情感,构建温情有爱和美社区氛围的公益活动。”

    “希望家园”

    解决后顾之忧

    “如果把孩子放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现在由社区帮忙照顾,不仅有各种‘有趣有料’的特色课程,还能帮助孩子们增长新知识、拓宽新视野。”说起“希望家园”托管班的方便,王女士一个劲儿地称赞。

    和王女士一样,家住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张家垴社区的居民宋女士说,自从有了“希望家园”,心里踏实多了。

    宋女士夫妻都是务工人员,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6岁,暑假期间孩子的安全和学习情况,一直是夫妻俩头疼的事情。

    作为打工大县,阳新县是黄石市留守儿童存量最大的地区。团阳新县委不遗余力通过各种举措,联合县民政局对全县范围内留守儿童全面摸底,为留守儿童打造新家园,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和温暖。

    早在2013年,针对暑假青少年托管难问题,湖北共青团就联合相关单位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社区青年之家、条件具备的学校为阵地,开展“希望家园”免费托管服务,解决部分务工子女、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问题。近几年,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大幅下降,“希望家园”的服务对象也拓展至全体有子女托管需求的群众。

    为切实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湖北各级团组织还积极争取本地党政支持,主动协调本级有关单位资源,积极探索“校地联建”“企地联建”等办班建园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到“希望家园”建设中。依托各地党群服务中心、青年之家、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农家书屋等阵地,广泛链接教育、妇联等部门特色资源,提供资源“联享”、工作“联办”、公益“联做”、课程“联建”的“四联”协同托管服务。

    数据统计,2018年至2023年,湖北累计建设“希望家园”项目点8042个,服务少年儿童近30万人。

    助力青少年

    科技攀登

    2023年暑期,利川市22个“希望家园”的910名儿童,收到了一份科技感十足的暑假礼物——科技实践盒子,每个科技实践盒子可制作10来个科技小手工,比如国旗升降台、木质手摇发电机、地震报警器等。

    2023年12月30日,武汉市青少年宫举办了一场科学含量极高的迎新春游园会,游园的青少年们观展猜谜、打卡集章,现场氛围热烈非凡。

    活动现场,武汉市8所2023年“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授牌学校,来自2023年暑假托管班优秀志愿科普项目团队、大学生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团队及“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的学生代表生动讲述了他们投身科普实践的经历及动人故事,为开阔青少年科技视野、推动科学知识普及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湖北青基会大力推进青少年科技攀登行动,定制打造科普课堂、科技教师培训、科学教室、科技盒子等公益项目,持续激发不同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热情,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在武汉四中“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年工程师陈昊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科普教育课。

    陈老师以“腐蚀——金属材料的‘一生之敌’”为主题,结合生活实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向同学们分享了“什么是腐蚀”“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防护”“生活中的腐蚀现象”等内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化学的跨学科研究。”参加讲座的代禹帆和明湛同学说,“材料保护不仅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更是顺应环保的趋势。这让我对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有了切身的体会。”王思培、谢知益同学则通过讲座看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看似百害无一利的腐蚀竟然也能在医学、电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知识的奥妙真是无穷无尽!”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