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童伴妈妈:以专业力量助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12月0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童伴妈妈:以专业力量助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

    2023童伴妈妈项目培训

    童伴之家主题活动

    ■ 本报记者 王勇

    随着乡村的发展,乡村儿童面临的问题日益多元化。除了经济因素导致的学习生活问题之外,因为社会心理因素而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诸如亲子沟通不畅、学习压力过大、青春期叛逆、校园欺凌、厌学逃课等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2015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推出“童伴妈妈”项目,通过培育乡村妇女开展乡村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确保儿童福利服务递送最后一公里。经过8年的培育,一大批“童伴妈妈”成长为培训师、督导师、社会工作者、家庭养育师,为乡村孩子提供了身边的、可及的专业服务。

    那么,他们究竟为乡村孩子提供了怎样的服务,解决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做到的?近日,《公益时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从一起打游戏开始的

    综合帮扶

    2019年5月,“童伴妈妈”项目落地江西省乐平市,从事幼儿教育的倪流兰成为岩前村童伴之家的“童伴妈妈”。从此以后,村里的孩子成了倪流兰牵挂的对象。

    12岁的小凯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父母都有残疾,他和姐姐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旷课不去学校,没办法的奶奶就找到了倪流兰。倪流兰赶紧去学校了解情况,才知道小凯不仅经常去网吧上网,在教室里上课也心不在焉,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决定帮助小凯重回正轨的倪流兰立即制订了帮扶计划,放学时去小凯家陪他写作业。然而小凯并不领情,也不愿意理睬倪流兰。

    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家长,作为“童伴妈妈”的倪流兰陷入了困境。怎样才能获得小凯的认可呢?“我想到他很喜欢玩游戏,那我也和他一起玩游戏吧。”倪流兰回忆道。

    倪流兰让小凯帮自己下载了游戏,一起玩了两天,而且每次都故意输给他。“他看到我输了笑得那叫个开心,我就和他商量着说‘你教我玩游戏,我教你写作业怎么样’,没想到他一口就答应了我。”

    自那以后,小凯慢慢地开始主动问倪流兰不会做的作业。两人一起聊天、一起玩,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小凯不再旷课,回归了课堂。“有一次模拟考试他在班里排到了第六名,非常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我感受到他的快乐,也为他的改变和进步感到欣慰。”倪流兰表示。

    为了奖励小凯,倪流兰特意给他送去了学习用品。考虑到小凯家的困境,倪流兰还积极帮助小凯申请获得了乐平市慈善总会的5000元助学资助款。

    实际上,小凯这样的案例并不是孤例。乐平市“童伴妈妈”项目办提供的数据显示,项目落地四年来,“童伴妈妈”累计家访儿童32521人次,搜集重点案例478个;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帮扶11527人次,包括协助儿童返校、办理新农合、办理孤儿生活保障、办理户籍登记、办理大病救助、办理低保、申请临时救助、服刑人员子女帮教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此外,童伴之家累计开放超过3万小时,开展日常活动6757次,参加的儿童达到67355人次,开展主题活动409次,参加的儿童共7221人次。

    从被培训到培训别人

    既要保障童伴之家的按时开放并组织主题活动,又要进行家访开展个案帮扶,对“童伴妈妈”的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为了帮助“童伴妈妈”成长,项目对“童伴妈妈”进行了持续的培训和督导。按照项目要求,“童伴妈妈”每年至少接受36个小时以上的培训。

    “基金会组织的各项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和老师、童伴妈妈们探讨、交流,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迅速提升。”倪流兰感慨地说道,“我了解到孩子的一些特殊心理,家长对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他们之间相处的方式方法,也能从科学的角度去处理孩子各种不当的行为。我不怕面对各种难题,遇到比较棘手的案例,也会耐心分析,一直坚持不泄气、不放弃的原则和心态寻找解决办法。” 

    经过初选的“童伴妈妈”还可以参加骨干培训,培训一般采用授课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形式,以帮助他们学以致用。骨干妈妈不仅能为孩子们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还可以带领其他“童伴妈妈”一起开展工作。

    “日常工作中每个童伴之家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会把问题说出来互相探讨。我遇到一个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可能另外一个童伴妈妈之前解决过,就会分享出来,资源共享,其实也是一起成长。”江西省婺源县庆源村“童伴妈妈”程美华表示。

    更重要的是,项目还搭建了“童伴妈妈”培训师与督导师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让“童伴妈妈”成为培训师、督导师,为其他“童伴妈妈”进行培训、督导。

    “因为是针对培训师的培训,会设计演练的环节,让我们现场演练怎么授课、怎么讲解。在实践演练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成长得特别快。”倪流兰表示。

    经过培训,2022年11月,倪流兰成为初级培训师,2022年12月成为督导师。为新上岗的“童伴妈妈”培训、一对一辅导、私下沟通,总结自己的经验、技巧带领新手妈妈快速融入工作,倪流兰有了更多的工作,也有了更多的成就感。

    “平常大家有什么困惑、困难的时候,她们会直接找到我,我会对她们一对一地进行指导交流。”倪流兰表示,她会和“童伴妈妈”一起分析,一起思考,从哪个角度切入,能够更加容易解决孩子们的问题。

    据乐平市“童伴妈妈”项目办负责人钟艳介绍,项目办会定期组织例会,开展业务培训。除了严格按照基金会的要求执行以外,还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培训。

    “我们组织培训和主题活动,都是先由培训师跟骨干妈妈一起商讨出一个大致的方案,再征求意见,然后再分工,培训都是由她们完成的。”钟艳表示。

    培训之外,“童伴妈妈”培训师在项目管理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们是项目办的得力助手,项目办通过她们对童伴妈妈进行分组管理,组与组之间形成了竞争,更加激发了童伴妈妈们的积极性。”钟艳表示。

    “这些培训师本身就是童伴妈妈团队中的佼佼者,她们工作认真负责,也很优秀,传递出来的都是正能量。通过她们去影响其他的童伴妈妈,带动整个项目的发展,我觉得是非常适合、非常重要的。”钟艳强调。

    积极拓展

    开发更多专业服务

    成长起来的童伴妈妈们开发了更多的专业服务,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在江西省婺源县,各个童伴之家项目村根据本村特色,结合传统文化,成立了腰鼓队、舞蹈队、篆刻小组、书法小组、茶艺小组、绘画小组等,各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打腰鼓是我们当地的民俗,原来学校里有这样的课程,但是后来慢慢就没了,就是以学习为主。”甲路村“童伴妈妈”张妙凤表示。

    于是张妙凤就联系了学校和村委会,在他们的支持下,组织孩子们成立了腰鼓队。“我觉得不光要以文化学习为重,还要关注孩子们的爱好。其实很多孩子愿意打腰鼓,愿意来童伴之家参与。有些孩子已经出去读高中了,他们回来还会联系,打腰鼓成了纽带。”张妙凤强调。

    不仅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了,“童伴妈妈”开展活动的地域也在打开。采集树叶感受季节变换、走出家门收集松果进行创作、给环卫工爷爷奶奶送上爱心手套、走进村庄开启冬日之旅……一个个会移动的童伴之家在“童伴妈妈”的巧思中诞生。

    “关于敬老或者游览等一些主题活动,我会到村里去,到离得比较远的村庄,直接组织那里的孩子们参加。”婺源县太白村“童伴妈妈”汪智美表示。

    专业服务开展的同时,童伴妈妈们也在不断成长。在项目的支持下,他们不仅积极参与项目的培训,努力成长为骨干妈妈、培训师、督导师,还主动学习社会工作、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致力于成为社会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人士。

    以婺源县为例,“童伴妈妈”中已经有3名成为培训师,1名成为督导师,4名取得了初级社工证;2名被提升到县项目办工作,1名成为县人大代表,4名成为乡镇人大代表,还有1名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还有更多“童伴妈妈”在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我觉得在家庭教育这一块要有更专业的知识,只有家庭教育观念转变了,孩子的观念才会转变,所以我在学习家庭教育的课程,希望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张妙凤表示。

    在项目的支持鼓励下,越来越多的“童伴妈妈”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一支在地的、能够不断成长的为乡村儿童提供专业服务的人才队伍已经建立起来。在他们的努力下,乡村儿童的未来将更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