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不善言辞的沈叶悄然摸出家乡带出的羌族小礼物,腼腆地塞进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志愿者老师们的手里。心里模拟了多次的致谢言辞依然紧张的道不出口,但难掩的激动让沈叶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又一步成长。 和大多数同行的同学一样,这是沈叶第一次踏入上海这片繁华的土地,甚至是首次走出群山环绕的家乡。充满现代感的车展、井井有条的汽车销售流程、富含科技元素的新能源汽车工厂……三天的上海之旅让这个来自大山的姑娘第一次如此真实地感受到仿似来自“未来”的震撼,也越发坚定了她的汽车职业梦想。 而这恰恰是这场实践之旅的意义所在,感受更前沿的行业,瞰见更广博的世界,勾勒更遥远的未来。2023年4月,“赋能未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助学项目的学习实践活动在上海车展期间开启,三十名中、高职院校汽车相关专业的学子受邀由五个不同省份汇聚上海,沉浸式体验上汽大众经销商店和新能源汽车工厂,并走进上海车展现场了解汽车行业最新产品和前沿技术趋势。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梦想之上,同学们很快走近彼此,相互激励,连同快速拓展的视野和知识一起,成为“赋能未来”发展的财富。 事实上,这不仅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与逐梦,更是基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更深层次的响应。2021年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赋能未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助学项目,通过为来自家庭经济困难的职校学生提供经济资助与能力指导,以企业及基金会联手的创新公益模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为县域城镇化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到今年年底,将有3000名来自乡村的中高职学生先后通过该项目获得经济、技能、视野等多维度支持,伴随汽车产业所搭载的希望,向美好未来再进一步。 “我们始终相信,技术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人才决定未来。”正如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公共事务与合资企业事务部负责人刘云峰博士所言,“依托大众集团在汽车领域的资源和优势,我们以‘授人以渔’的形式,全面支持学生们的能力建设,以此提升专业技能,开阔他们的眼界,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并以人才为引擎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助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从不冰冷, 帮扶更有温度 2022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 用发展的办法走出“困局”是我国多年来创新扶贫的生动实践,而教育扶贫作为多维扶贫政策的一部分,让千万乡村家庭改写命运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然而,城乡教育“知沟”之下,接受职业教育的寒门学子们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项目开展的受助学生调研报告(以下简称“项目调研报告”)显示,受益学生“普遍来自非优势家庭”,而不同的地域与家庭背景指向了同样的教育困境——沉重的经济压力、单薄的信息获取渠道、较为落后的知识结构、缺失的职业发展指导、贫乏的社会资源与实践机会……多重要素映射到学生个体身上,往往便成为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鸿沟。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困境正在被看见和改变。近年来,国家在促进职业教育、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方面不断出台支持政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并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2023年6月,国家发改委进一步释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革信号。政策的支持不仅拓宽了企业参与并支持职业教育的通道和途径,也鼓励企业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这便促成了诸如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这样“1+1>2”的创新公益模式,从实际痛点出发,通过经济赋能、需求驱动、就业发展助力等多个维度,将公益的涵义从发展的视角无限拓宽,让学生、家庭、社会、企业和行业多方受益。 “乡村振兴的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时间跨度长,地域覆盖广,因此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说,参与乡村振兴比参与脱贫攻坚的挑战也会更大、更持久。这就会促使企业需要以一种创新的方式,用与过去不太一样的路径和方法来履行社会责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教授在调研中指出,“企业一定要发挥自身懂产业、懂市场的优势,始终抓住产业兴旺这个抓手。” 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这样的举措又似乎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素有“工业中的工业”之誉的汽车产业零配件多、产业链长,对上下游企业带动作用明显,能提供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而另一方面,迎着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发展的春风,汽车产业正迎来强劲的绿色发展大势,也正存在着巨大的专业人才缺口,为乡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加速窗口期。 作为企业深度参与助力职业教育发展的样板路径,这样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也开始收获更多正向的反馈。项目调研结果显示,受助学生所在学校对其综合素养评价、基础知识掌握及专业技能学习的评价得分均超过75%。在接受项目拓展视野的知识分享学习或实地实践活动之后,受助学生们表示“更喜欢用观察思考、探索实验的方式学习”,也表现出对汽车相关专业更浓厚的兴趣以及对自身更多的自信,这映射出助学项目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显著效应。 在实践中强化理论,提升能力,以触达梦想来反哺职业理想,让学生们打破环境限制,造就更多可能。“MEB工厂的智能化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工厂设备高度自动化,非常高端和先进。而且我一直很喜欢机车,在车展看到炫酷的杜卡迪,特别激动。”谈及上海访学之行,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刘世皓兴奋不已,“仿佛是书本上的知识照进了现实,能在车展上更深入地了解和观察汽车。” 从“能上学”到“上好学”再到“全面发展”,当大山的孩子们沿着兴趣与理想前行,他们所能拥抱的世界也越来越辽阔,开始成为一个“支点”,撬起家庭乃至家乡的振兴与繁荣。 经济资助、赋能支持,不仅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以温暖和创新的助力措施,将人才培养转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扶生活之困到扶能力之困、扶技能之贫,扶智、扶志相结合,赋予学生们看见远方、抵达远方的能力,帮助他们扭转命运的舵盘,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更肥沃的土壤, 更辽阔的未来 “赋能未来”项目不仅要实现学子们个人成长的加速度,更是要创造一个开放宽广的成长环境,而这无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除了经费投入保障不足、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化难以满足等长期挑战,“面对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上存在着不适应。”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共同发布的《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特别指出。教师作为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人才的培养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教学形态的变化以及学生多途径获取知识的现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教师能力不适应数字化转型”这一挑战。 (下转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