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碳交易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中央企业上市公司ESG蓝皮书(2023)》发布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9月2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双碳”目标提出三周年
碳交易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据新华社消息,数据显示,3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各地区各部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和积极成效。

    “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十四五”以来,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而“双碳”目标的顺利推进,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设立和运行密不可分。

    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2.82亿吨,累计成交额为137.22亿元,碳单价报收75.34元/吨,较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日收盘价上涨47%。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向记者表示,“自全国碳交易开市以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工作稳扎稳打,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制度体系已基本建成。”同时,他亦指出了其中不足,“从市场运行来看,交易还不够活跃,呈现出较强的履约周期与交易类型偏好,且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此外,记者注意到,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和补充,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于近日获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对此,施懿宸认为,当前存量CCER已逐渐难以满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需求,本次《管理办法》获得原则通过后,初步认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望于年内迎来重启。

    碳交易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碳价2年上涨47%

    “双碳”目标提出的三周年,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意味着这项宏伟战略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日前,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的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截至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8.4%;同时,中国已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在此基础上,“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4.6%;此外,中国已经完成了“双碳”政策体系构建,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其中,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作用不可小觑。成立两周年以来,碳交易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

    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2.82亿吨,累计成交额为137.22亿元。

    施懿宸向记者表示:“自全国碳交易开市以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工作稳扎稳打,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制度体系已基本建成。”同时,他亦指出了其中不足,“但从市场运行来看,市场化减排机制初步建立但交易还不够活跃,呈现出较强的履约周期与交易类型偏好。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履约周期方面,全国碳市场2022年11月、12月成交量分别为730万吨、2625万吨,两个月总成交量占年总交易量的66%;交易类型方面,2022年,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交易年度成交量621.90万吨;大宗协议交易年度成交量4467.05万吨,占成交年度成交量的87.78%。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当天碳配额交易收盘价为51.23元/吨,交易总量410.40万吨,交易总额为2.1亿元。记者注意到,碳价自今年7月份以来快速上涨,一改往年平稳的走势。截至9月22日,碳价报收75.34元/吨,较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日上涨47%。

    对此,施懿宸分析称,碳价上涨一方面原因是市场需求增加。2021-2022年度的配额发放和履约已在近期启动,而首个履约期的配额在2021年10月左右才开始发放。考虑到今年配额发放的时间远早于该时间点,因而近期企业因履约需要,交易逐渐活跃。

    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大单拉动。“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模式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其中,挂牌协议交易为线上交易;大宗协议交易则是双边场外交易。部分大型发电集团子公司内部划转碳配额时会选择该种交易方式。”施懿宸进一步表示,“上海环交所公布的价格信息通常是挂牌协议成交价。因此,通常挂牌交易更可能是真实的市场交易,但因为挂牌交易的交易规模通常有限,不排除有‘拉涨’的情况发生。”

    CCER有望年内重启

    为碳中和企业提供机会

    与“双碳”目标和碳交易密不可分的,还有CCER的重启规划。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于9月15日审议并原则通过《管理办法》并指出,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降碳增汇、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重大制度创新,是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在施懿宸看来,我国自2017年3月暂停了对自愿减排交易项目申请受理以来,暂停签发已超过6年。当前存量CCER已逐渐难以满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需求,本次《管理办法》获得原则通过后,初步认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望于年内迎来重启。

    “自愿减排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间的互动,可以为碳减排提供协同效应。”施懿宸认为,自愿减排市场鼓励企业采取主动减排措施,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设定碳排放目标和价格来规范企业的排放行为。

    对于控排企业而言,可以在两个市场中共同参与,既通过自愿减排实现环保目标,又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购买碳配额。考虑到当前我国自愿减排市场单位碳成本相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单位碳成本较低,自愿减排市场重启后不仅可以丰富企业实现年度控排目标的方式,还可以有效控制减排成本。

    同时,对于非控排企业而言,当前虽不能直接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可以探索参与自愿减排市场,加快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特别是在部分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提出要求的市场环境下,自愿减排市场重启可以为非控排但有碳中和战略需求的企业提供机会。

    在谈及我国碳市场当前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施懿宸指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但还不活跃。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主体合计碳排放高达45亿吨,是第二名欧盟碳市场(EU-ETs)覆盖主体的合计碳排放——15亿吨的三倍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但是碳配额仍以免费为基础,有偿分配尚未全面开展;并且,碳价形成机制尚不成熟,碳金融交易的基础仍然薄弱。”

    他建议,未来还需从逐步扩容控排行业、逐步扩大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支持碳金融产品有序开发等维度着手,持续培育碳市场活力。

    (据《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