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这所民国版“希望小学”重修 缘何牵动宁波市民心弦?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9月1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这所民国版“希望小学”重修 缘何牵动宁波市民心弦?

    普迪小学旧照

    1930年普迪二校第一次毕业照片

    1947年,秦润卿在《时事公报》上向各界贤士筹措资金

    江北区慈城镇民族路46号,大门虚掩,透过不高的围墙,隐约可见内里长满青苔的白墙黑瓦。

    虽屋墙变残垣,荒地复开垦,但小青砖砌成的西洋式拱券还“固执”地驻守在这里。一砖一石中,民国期间典型的校舍格局,依然能被后来者窥得一二。

    这里就是普迪小学旧址,久经风霜的“希望”之地。

    它由著名的宁波帮代表人物、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主要推动人——秦润卿发起创办。作为一所面向清寒子弟的“希望小学”,它不仅是宁波商帮发展乡土慈善事业和培养后继者的基地,更以“有教无类”在宁波教育史、慈善史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8月,年久失修、风雨飘摇的普迪小学旧址迎来新生。

    时间回溯到去年7月,原普迪小学校友发现,作为文保单位的普迪小学旧址岌岌可危,遂向宁波市政府写信请求抓紧安排修缮工作。在市、区两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日前,江北区区级文保点“普迪小学旧址”修缮工程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消息一出,普迪学子奔走相告,甬城市民纷纷注目。

    从历史的沉寂中走出,这所备受社会关注的民国版“希望小学”究竟有何种分量?又将在今朝发挥何种“力量”?一起来和记者探索这所“希望小学”的前世今生。

    民国版“希望小学”

    20世纪初,很多慈城孩子是读不了书的。

    周边学校资源有限是一方面,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家境贫寒,难以负担学费。因此那些年,徒有报国之志却受限于文化水平的人比比皆是。

    都说:人无教育,就不能自立;国无教育,就不能自强。1915年,受教育救国思潮影响,同时念于宁波老家“城区已有正始、东城诸小学,犹未足容全城学龄少年之就读,尤以清寒子弟为甚”,宁波帮代表人物、金融巨子秦润卿与旅沪同乡李寿山、王荣卿等人筹银10万元,计划在慈城打造一所纯属义学性质的学校,以“普及文化,启迪民智”。

    “普迪学校”由此得名。

    在对清寒子弟的照顾上,普迪小学称得上是无微不至——学杂费用全免,赠送笔墨文具。正因如此,上个世纪出生在慈城的清寒子弟们才念得起书。

    著名的宁波帮人士应昌期在《古城宁波慈城镇是我可爱的故乡》一文中,就对普迪小学赞不绝口:“这普迪小学便是专门给穷人孩子读书的,而有钱人家的子弟还进不了这所学校的大门哩!学生毕业后,成绩优良的,还给介绍工作。这在当时国内可是一件罕见的培育贫民子弟翻身的事呢!穷人的孩子能不高兴么?”

    秉持着“勤、俭、公、忠”四字校训,普迪小学的孩子们也格外争气,克勤克俭,为造福社会、服务民生而奋发学习。

    “成绩之优美,不仅以冠慈溪,即宁属各邑小学恐亦无出其右者。”1922年10月12日,宁波《时事公报》评价普迪小学。这是对一所平民小学、一群贫苦学子的最高嘉奖,也是对辛勤育人的园丁最好的回报。

    启蒙者与后继者

    教师之于学校,犹如船桨之于木舟。

    秦润卿深谙此理,因此提出“教师只求安心教学,待遇从丰,全部经费由润老筹拨”,唯求他们热心教学。

    于是,普迪小学就拥有了堪称“硬核”的师资力量:文学家柔石、文艺理论家巴人、“四明才子”陈家祯、宁波新文化团体“雪花社”骨干成员平书缘……

    这些在历史长河中浪遏飞舟的“弄潮儿”,在学子的心灵上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也在甬城留下了他们的葱茏青春。

    1924年春天,柔石经亲戚介绍,从宁海来到普迪小学教书。那年春天的慈城虽然飘着雪花,结着严霜,却因为这一抹书卷气,反显得生机勃勃。

    以在普迪小学执教的经历为素材,柔石创作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名作《二月》。著名导演谢铁骊后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拍摄电影《早春二月》,故事简洁单纯,如柔石的青春,亦如古镇的二月。

    影片中,主人公萧涧秋站在讲台上,从长衫的衣襟上从容抽出一支钢笔——这是一个平实可亲、淡定儒雅的民国教师形象。站在清贫的学子面前,没有居高临下的俯视,没有崇洋媚外的做派,唯有平等平和、日复一日教书育人。

    讲台下,孩子们向先生深鞠一躬。这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在向一百多年以来中西融合所孕育的启蒙者敬礼。

    在他们的引领下,这些走出慈城、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孩子们,终成为了“普及文化,启迪民智”的后继者——著名经济学家罗精奋、妇产科专家钱止维、高级会计师李世雄、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员秦开宗……即便过了一个世纪,“勤、俭、公、忠”四字校训依旧刻在学子心间。

    “小时候家里很穷,很感激普迪小学,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机会。”原普迪小学校友、普天通信有限公司创办人孙庆云曾对友人这样说道。

    虽然在生活中十分勤俭,但孙庆云在教育事业上却“出手阔绰”。他先后在慈湖中学设立“孙庆云奖教金”,捐资250万元用于综合楼新建和谈妙书屋复建。

    “如果有需要,我仍会为普迪小学旧址重建做点贡献。”他表示。

    修旧如旧,常习常新

    对于甬城而言,普迪小学是抹不掉的民国记忆。

    对于学子而言,普迪小学则是枝条垂下可以荡秋千的老藤树,是校长与教工共同办公的大办公室,是初学乒乓球时的操场,是老门老窗中透过的一缕晨光。

    “想念那时候的两棵桂花树。”一位校友说。

    只是,这抹桂花香,终究凝固在了时光里。

    1941年,兵戈抢攘,慈城沦陷,普迪小学因校舍毁于炮火而停办。抗战胜利后,秦润卿节衣缩食,同时预支自己的养老、抚恤款2万元进行重建,普迪学子又得以重返校园。

    1952年,普迪小学由人民政府接办,后改名为慈城第四小学。秦老创办的这座学校终于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如今,由于废弃闲置多年,普迪小学旧址建筑坍塌破损严重,屋面漏雨,墙体开裂倾斜,整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但这不是它的终点。学子们回忆着当年“成绩之优美”的光景,也惦记着它如今的破败。

    2022年,就任慈湖中学校友会副会长的徐宝根一行看到母校旧址现状后,当即与校友们谈起普迪小学旧址的紧急抢救和修缮重建事宜。大家都不约而同表示:“等不得了!”

    于是,远在北京,近在上海,亦或是定居宁波的校友们纷纷参与进来。大家东奔西走搜集资料、绘制平面图,并以校友会的名义向政府部门发去《关于慈城普迪小学文保点亟须抢修的紧急报告》。

    “我们在报告里讲述了秦老助学的故事,普迪小学当时所发挥的作用和它独一无二的民国特色,为穷苦家庭的孩子提供读书机会,这不就是‘共同富裕’在宁波的最好写照吗!”校友会成员表示。

    在校友会的积极呼吁推动下,普迪小学旧址重建项目顺利提上日程,并列入江北区2023年文保工作计划之一。根据修缮方案,该项目将以现存有价值的实物为依据,恢复建筑原形制、原结构、原做法,采取必要保护措施,最大程度保持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于校友而言,他们在保护母校,重逢记忆里的桂花香;对于宁波而言,她在重拾自己的记忆,重温岁月中的一抹芳华;而对于甬城学子而言,则更应牢记自己的“普迪者”——那一幢幢教学楼、一座座图书馆上鎏金的名字,那一位位在三尺讲台上笔写春秋的教师……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