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王勇 9月5日,恰逢第八个中华慈善日,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春雨工程乡村人才发展公益项目”(以下简称“春雨工程”)荣获慈善项目奖。 与直接资助受益人款物的项目不同,春雨工程是一个始终坚持为乡村提供人才培训的项目。从2007年创设到2023年的16年里,项目建立了多层次、多批次的培训体系,直接培训乡村农民、牧民、教师等各类人才4万余人。 这样一个项目是如何实施的,又为什么能够坚持16年之久,并且越来越壮大,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从江油市开始 2007年,为支持西部地区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转移,推进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助西部农民共同脱贫奔小康,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联合爱心企业创设了春雨工程。 当年6月至2008年7月,“春雨工程”第一期创业就业培训在四川省江油市实施,培训农民工达到11200人。其中,非农技能培训4200人,通过培训使受训者初步掌握非农产业就业必须的技能技术,并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培训后输送到就业单位就业;农业专业技术培训7000人,通过培训使受训农民掌握1-2门增收致富的农业专业技术。 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江油市作为重灾县,在灾后重建和发展中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基金会克服地震带来的种种困难,以最快速度在6月恢复了项目的实施。 一方面,项目从实际出发,对培训计划进行了调整,最终第二期共培训农民工7000人;一方面,把灾后重建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需求的劳动力作为培训的重点,开设了建筑工、钢筋工、砖工、木工、瓦工、焊工、电工等10多个专业。 此外,项目还围绕海外劳务市场的开拓进行了培训,2008年经过江油“春雨工程”项目培训,向俄罗斯、安哥拉、新加坡、蒙古等国家输送680多人。 春雨工程的实施,为江油市灾后重建、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为了把“春雨工程”培训工作推向深入,2011年,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和江油市人民政府一致同意进一步加强合作。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县级整合”的原则,全面整合各级财政及社会捐赠资金资助的城乡劳动者各类培训项目,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城镇失业人员技能培训项目、扶贫培训项目、企业职工技能(岗前、在岗、转岗)培训项目等统一命名为“春雨工程”。 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将把江油市作为春雨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建立专项基金进行扶持,并通过江油的实践,探索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进行人才开发的机制和经验。 不断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自2011年起,基金会将资助项目的重点由普通培训向精品培训转型,再发展到专题培训。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景表示,“转型升级,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跟随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普通培训是结合政府的农业技能、政策宣讲、模式推广等方面,针对一般性需求开发的培训,依靠政府的培训渠道和相关基础设施,能够短期内触达最广大的农民群众。 精品培训是采用与“校企合作”“校企联合”的方式,针对优秀职业农民或技术工人,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素质教育培训。“企业除了捐资以外,还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对西部地区进行人才培训。”马景表示。 专题培训是面向农村扶植产业,或者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专题化的培训赋能方式,例如农家乐、乡村文旅、特产美食、电商直播等等主题性的培训。 例如,2014年实施的“春雨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专题研修”公益项目,就组织了四川省盐亭县的40名农民创业个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中小企业负责人及部分村镇干部在上海、江苏、浙江进行理论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培训。培训一年后还进行了跟踪指导。 “让培训过、发展好的企业负责人走出去,开阔他们的视野,更好的带动就业。”马景表示。 理论与实操结合 为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项目通过比选招标确定了五所公立职业培训学校为定点培训学校,整个培训工作做到了“专人主管、专职负责、专项推进、专题考核”。 培训前,基金会会和地方人社部门、农业部门等一起通过走访了解和问卷调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挑选农民发展急需的专业作为培训内容。 例如,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一批农家乐、乡村旅游、乡村土特产等带头人。为了提高他们的能力,2013年,基金会推出了“春雨工程——地震灾区农村致富带头人专题研修”公益项目。 2017年,“春雨工程”项目组会同承办单位培训负责人,与江油市人社局、商旅局、电商协会一起对江油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之后,推出了“春雨工程”电子商务培训项目。 教学中,坚持“本地培训+异地培训”相结合,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020年,“春雨工程”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旅游人才提升见习实训班在四川江油和重庆两地开展。实训班开启了“小班带大班,聚班带散班”“异地见习实训”“云直播”公益课堂等新型模式,见习景区金牌讲解员和核心管理人员通过师徒传承方式将宝贵经验传授给学员。 “早上好,请大家上车。你们看,就像我昨天讲的,引导游客上车,要做一个扶和请的动作。”清晨出发前,导师手把手教学已经开始了。 “大家看,我下车的时候,是不是刚好把官邸的故事讲完。这就是要有时间概念,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背稿子!”郭老师时刻不忘提醒知识要点。 “我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还很多,在平日的工作讲解带队时,忽略了举止礼仪方面的细节问题。郭老师的实际案例点醒了我,我需要多听,多学习的地方很多……”学员小杨说。 “‘拜师求学’和‘围炉夜话’是培训班最突出的两大特色。”马景强调,“我们通过手把手教学、浸入式授课,理论教学与模拟实操相结合,学员研讨与实地观摩相配合等多种教学方式,切实有效地提升参训学员的从业服务技能水平,真正帮助学员快速成长。” 迈向新征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春雨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基金会与政府紧密合作,进行资金配比;多家爱心企业参与捐赠,推动共同富裕;开展公开募捐,动员公众力量,逐渐形成“基金会统筹、企业资助、政府支持、各类资源整合、专业机构培训、广大农民受益”的创新机制,搭建起政府、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社会公众等力量参与乡村人才发展的公益平台。 2021年起,“春雨工程”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项目通过人才培训、科学研究、活动论坛三位一体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项目紧紧抓住“人才”这一关键,通过教育培训赋能,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人才”。先后举办了农村文旅产业实训,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农村文旅产业复苏;开办了农民电子商务培训班,研发农业电商培训课程,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开展了“生态管护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训练营,提高三江源生态养护员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方面的专业技能;举办首届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发布《中国乡村人才振兴研究报告(2021)》,资助了一系列课题研究…… 截至2022年年底,春雨工程的足迹遍布四川、青海、西藏、甘肃、云南、贵州等地的30多个县,累计募捐金额2443万元,培训农民、牧民和乡村教师等4万余人,帮助他们掌握了技术、稳住了岗位、实现了就业,并带动近20万人增收,在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适应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需要方面成效显著。 “下一步,春雨工程将进一步升级为‘乡村振兴人才工程’,基金会将进一步拓展培训范围,优化培训方式,探索出一条产业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发展、城乡融合、农业现代化积蓄人才力量。”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丁文锋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