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探索新时代美育公益新路径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7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拥抱”乡村美育计划:
探索新时代美育公益新路径

    《阿诗玛-初声》表演现场

    ■ 本报记者 王勇

    我是生机勃勃的土。”“我是会跳舞的草。”“我是松软的土。”“我是随风摇曳的草。”“我是开心的土。”“我是细小的草。”

    日前,一场名为“阿诗玛-初声”的戏剧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中心小学上演。演员全部是长湖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他们用语言、肢体、乐器、装置等多种形式演绎出对家乡风土人情、对阿诗玛的全新理解。

    观众则来自四面八方,既有当地的老师、学生家长、周边的村民、非遗传承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慈善家、公益人、企业家、艺术家、演员等。

    让人们汇聚到一起,共同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的是“拥抱”乡村美育计划。项目由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和隋建国艺术基金会发起。

    连同长湖镇中心小学一起,目前项目已经在浙江、湖南、山东、青海、甘肃、贵州、四川、云南、福建9省10所乡村学校落地。学校师生和艺术家志愿者开展了美术、雕塑、陶艺、戏剧、壁画等多种类型的校园美育共创,在地创作产生了10件乡村“美好校园”实践艺术作品。

    发起:回应乡村美育需求

    长湖镇中心小学地处石林彝族自治县城东,距离县城17公里。学校所在地是彝族撒尼人聚集地,是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被誉为歌舞之乡、摔跤之乡、绘画之乡。

    据长湖镇中心小学校长杨志祥介绍,基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学校把传统非遗作为特色发展项目,组织开展了阿诗玛传唱、刺绣、摔跤等特色课程。但是乡村的环境和条件,特别是教师的匮乏,无形中制约了美的创造。

    “结合乡村振兴的背景来说,现在我们是非常缺乏人才的。”长湖镇副镇长高秋溪表示。据他介绍,传说中阿诗玛就出生在长湖镇,全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5位,当地很早就投入了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但因为缺乏人才,发展得并不是很快。

    “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各个民族和本土历史文化、非遗传承都期待着唤新和成长,我们是否能把美育充分结合在一起。过去谈美育是谈孩子个人的素质教育,其实美育和乡村建设、社会人文建设之间都有非常重要的结合点。”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澜表示。

    为了回应乡村对美育的需求,“拥抱”乡村美育计划应运而生。项目以艺术为载体,发掘在地文化和遗产资源;以学校为切入点,动员艺术家志愿者参与乡村教育议题,支持乡村教师开展乡村美育共创行动,联动学生家庭与社区成员参与,展现艺术对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巨大能量。

    “美育不只是美术课,美育是通过美来提升整个人的精神品质,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质量,用艺术让孩子们能够看到生活之美,能够回归生活,用艺术反哺社会,让校园和整个区域协同发展。”项目艺术总监、志愿者、中央美院副教授卢征远强调。

    共创:连接让改变发生

    针对乡村学校美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师资薄弱、认知偏差、方法单一等痛点,“拥抱”乡村美育计划面向全国公开招募乡村学校及老师,并邀约国内外优秀艺术家作为志愿者参与。

    经过筛选、访谈,综合考量了学校位置、规模、需求等要素,最终浙江、湖南、山东、青海、甘肃、贵州、四川、云南、福建9省的10所乡村学校首批入选。

    艺术家们组成的10个志愿小组和10所学校的师生们一起开启了美术、雕塑、陶艺、戏剧、壁画等多种类型的校园美育共创活动。

    “关键词是共创和乡村教师。”卢征远强调,“项目立足于乡土、立足于当地,所有的作品都取材于当地,并与乡村文化相协调;项目强调参与性,让艺术家志愿者、乡村教师、学生、当地居民共同参与,这样才能迸发出更多的价值。”

    在湖南省长沙市白箬铺镇白箬中学,在艺术家和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在实地测绘、访谈的基础上用陶土制作家的模型,再用陶泥建筑花盆组合为校园景观“家园之路”,以此表达对家园、校园的感情。

    在贵州省遵义正安县和溪镇杉木坪小学,孩子们用废弃的竹编、稻草、棕片制作稻草人,精心装饰之后,安放在校园、田野等各个地方,用以守护梦想与童年。

    在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沙河乡中心小学,项目以瓜州标志性的黄土为创意元素,邀请全校师生结合“玄奘文化、张芝文化、红色文化、边关文化、石窟文化”进行创作,最终烧制成砖,建设属于学校自己的美育特色展示区。

    在长湖镇中心小学,项目志愿者、纪录片导演马楠和学校师生一起,将传统非遗文化阿诗玛融入到美育行动中,引导孩子们在认识家乡的基础上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进行展示,形成7幕剧《阿诗玛-初声》。

    “无论是学校的老师、乡村的孩子们,还是艺术家、学者们,他们都在不同的角度对美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认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要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提供一个大家能够多方面参与的场和平台。”杨澜表示。

    经过不断共创,项目目前已经创作出10件乡村美好校园艺术作品。接下来几个月,项目还将在校园美育成果展示、美育社会倡导、美育行动研究等维度,以纪录片、艺术展、成果集、美育论坛等形式多维度进行展示与交流,以期产生更持续的价值。

    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拥抱’乡村美育计划项目,体现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比如它强调行动性、强调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与温暖、强调平等、强调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参与、强调一种面向未来的想象力和共创能力,这些理念恰恰是社会特别需要的。”杨澜强调。

    正是因为这种需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参与到项目中来。政府、企业、高校、乡村学校等各方和项目团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也在逐步加深。

    “要做好一件事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续长期的过程,我真诚地希望‘拥抱’乡村美育计划项目能够让计划更长远,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来到彝乡,能有更长时间的援助,助力乡村少数民族地区美育更持久,给予孩子更多、更长远的帮助。”杨志祥表示。

    基于长湖镇中心小学的实践探索,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签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探索实践”战略合作协议。“与‘拥抱’计划的合作,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美育感受阿诗玛文化,也是传承与保护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方黄金表示。

    实际上,这样的合作已经在更多地方展开。“‘拥抱’乡村美育计划虽然目前只是在10个学校开展,我们希望做到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能够迅速扩大。我们希望继续得到各级政府、企业家、志愿者和艺术家们的支持,把项目做得更大、更好。”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监事丁宇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