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成都探索社区社会企业发展新路径 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7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成都探索社区社会企业发展新路径 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社区社会企业成都市靖绣缘蜀绣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场景

    ■ 本报记者 王勇

    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已培育社区社会企业226家,其中居民委员会为特别法人全资成立的具有百分百股权的有197家,居委会占股50%以上具有控股权的有29家。

    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副主任江维在近日举行的2023社区社会企业发展促进大会上披露了上述数据。

    有别于一般的社会企业,成都社区社会企业是在党组织引领下,由城乡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特别法人控股或全资成立的。

    近日发布的《社区社会企业运营规范》明确规定,社区社会企业以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服务为目标,以可持续创新模式开展经营管理,所得部分或全部收益用于持续反哺社区、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特定经济组织。

    那么,社区社会企业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如何保证其目标不偏移并能够实现?为什么成都能够发展出如此众多的社区社会企业,它们在社区治理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五星社区的探索

    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道五星社区成立于2016年初,是一个体量庞大的新市民集中安置区。仅有0.45平方公里面积的社区里,目前已经安置了来自6个街道(乡、镇)33个村(社区)的5万多居民。

    社区成立之初,居民迅速进城,适应难、融合难、发展难、治理难、服务难,邻里关系陌生,社区资源匮乏,“从邻里的重构到社区的融合,到社区的治理和服务的发展,都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五星社区书记廖新燕表示。

    五星社区希望通过盘活社区资源,激发社区活力,但却面临着资源确权难、业务资质获得难、专业运营难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2016年,社区全额出资成立了成都五星启扬社区服务有限公司,以社会企业的身份创新突破种种限制,开展劳务派遣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和公共空间运营服务。

    作为社区成立的企业,五星启扬从诞生之日起就和一般的企业不同。其法人由廖新燕担任,在党建引领下,围绕社区服务和破解社区问题开展业务,着力解决居民就业、房屋安置、配套设施不完善、邻里关系冷漠等社会问题。

    社会企业所得收益25%由社区统一管理并按公司章程规定捐赠到五星社区,用于支持社区发展、助残、助老、助困等社区公益慈善事业。

    同时,企业的运行受到社区和居民的监督。以公共空间运营为例,2018年,五星社区率先成立了公共空间运营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谋划和决策公共空间运营中的定位筛选、项目引入、运营模式、资金监管等重大事项。

    委员会由党总支书记召集,“社区能人、律师、党员代表、居民代表都会参与其中。”廖新燕表示,这也是一个监督的过程。

    在这一机制的引领下,五星启扬积极引入企业和公益机构进驻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服务,同时入驻机构还根据占地面积核算使用经费,由其固定捐赠给社区基金。

    据廖新燕介绍,截至目前,五星启扬已经引入了16家社区合伙人超过320万元的资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同时捐赠了127万元支持了67个公益项目。

    与此同时,五星启扬也在2019年通过了成都市的社会企业认证并获得了金牌社会企业的称号。

    积极稳妥试点先行

    五星社区的探索是成都发展社区社会企业的一个缩影,实际上,这样的探索在成都市郫都、金牛、武侯等区(市)县已经遍地开花。

    早在2017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就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鼓励社区探索创办服务居民的社会企业”。

    202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印发成都市社会企业培育发展管理办法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社区以特别法人身份创办社区社会企业,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禀赋,围绕社区治理、居民需要,开展社会企业项目经营。

    为什么要这样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企业呢?江维表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从政治功能上看,发展社区社会企业有助于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既可以让社区居民得到服务,也可以让社区干部得到历练,让社区治理和社区发展的融合度更高。

    二是从经济功能上看,发展社区社会企业有利于引入外部的社会力量,活化利用社区资源,增强社区发展活力,通过重建社区中有效的社会链接,重组社会资源,对社区闲置低效空间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高效提升社区发展能力。

    发展社区社会企业有利于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用创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用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社会使命的双重优势,为财政兜不了、市场管不了的社区治理难题提供了破解的空间和解决的方案,有效弥补传统的基层治理的缺憾。

    同时,社区社会企业由于其独特的创办主体和生长的环境,并且要接受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以及街道区级部门等多重监管,社会目标不容易漂移,更容易被居民接受和得到信任,在服务居民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据江维介绍,按照积极稳妥试点先行的原则,成都市采取区(市)县为主体试点探索的方式培育发展社会企业。郫都、金牛、武侯等区(市)县组织社治、市场监管、民政等以联合发文的形式,探索社会企业的生态和政策体系。目前,社区社会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有序发展、规范发展的态势。

    以郫都区为例,据郫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社治委主任郑志介绍,该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社区社会企业培育扶持办法、操作指南和入库指南等“1+2”政策,构建了涵盖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一个种子库、一所治理学院、一个供需对接平台的“四个一”社区社会企业培育发展路径。

    截至目前,郫都区已培育社区社会企业53家,孵化种子企业20余家,业务涉及就业支持、养老助老、妇幼成长、物业管理等民生公共服务领域,初步呈现创客服务驿站、产区互动、校地共融等场景,社区社会企业行业生态初具雏形。

    需进一步规范发展

    尽管成都市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作为新生事物,社区社会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社区社会企业,使其健康发展并保证目标不偏移,成都市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会于近日发布了《社区社会企业运营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团体标准。

    《规范》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成都市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会、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都市标准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起草。

    据成都市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夏璇介绍,《规范》从“治理、发展、服务、互助、保障”这五个关键点聚焦社区社会企业的筹备、设立和运营全过程管理,系统提出指导方案。

    《规范》强调,社区社会企业要以促进社区发展治理和提升社区服务,以社区全体居民利益为成立和运营的根本目的。其组织构架要与社区发展治理融合,设立居民会议制度,在企业设立、运营、利润分配等关键环节充分考虑社区及社区居民利益,在社区社会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监督机构中充分吸纳社区居民及公共利益代表。

    《规范》强调,社区社会企业应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经营性收入应不低于总收入的70%。同时,应始终坚持“错位”“补位”原则确定经营项目,不能以社区公信力和社区公共资源进行恶意竞争,挤占其它市场主体生存空间。

    《规范》强调,社区社会企业可围绕居民亟需的养老、托育、医护、教育、家政、维修、文化、体育、环保等生活性服务需求策划实施社区商业项目,以社区发展回应居民需求,并通过所得利润反哺社区基金(会)。

    “《规范》对于加快社区社会企业发展,促进基层治理效能化发展,盘活社区资源、实现社区造血、完善社区服务、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和水平、改善社区环境和就业情况、解决社区治理中的矛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夏璇强调。

    当然,仅有《规范》是不够的,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秘书长何立军表示,应该对社区社会企业采取更加成体系更加规范的引导、扶持和监管政策,“特别建议从党建引领社会目标、股权架构治理结构、制度规范、利润分配、资产锁定、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方面对社区社会企业予以规范引导,保证社区社会企业的使命不发生偏移,保证社区的利益不因为发展社区社会企业而受损。”

    “建议成都市趁势而上,加快建立包括社区社会企业在内的社会企业生态系统,进一步明确社区社会企业的功能定位、发展路径。在社区生态体系的建设上,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创新、制度保障方面多做工作。同时,要做好资源链接、行业规范的工作,社区社会企业除了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外,要更多的关注如何满足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何立军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