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3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龙湖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聚焦一老一小·助力社区服务”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高校、基金会、社区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议一老一小需求,探索友好社区建设路径,为打造一老一小友好社区贡献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指出,当前我国正面临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是一件贴近个人生活又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打造友好社区,需要把握“五社联动”的底层逻辑。一是建立养老、儿童服务专业化业务培训网络;二是开展社区化老年人护理需求等级评估和儿童需求基线调查;三是建立社会化养老和儿童服务平台,让社会力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四是建立综合和专业化服务平台,引进信息技术,在社区实践智慧化一老一小供需对接;五是贯彻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挥较年轻老年人作用,形成一老一小社区融合发展格局。 龙湖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沈鹰在致辞中提到,龙湖公益基金会的使命是“善待你一生”,希望提高生活在社区中居民的幸福指数。龙湖的优势在于社区项目落地实践,希望通过实践迭代和中国公益研究院一起研究制定可复制推广的社区服务标准。“公益的最终目的在于拾遗补缺,希望能够集结各方社会资源,共同探讨推动一老一小问题解决。” 现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徐珊对“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徐珊介绍了当前一老一小面临的现实挑战和12种需求,分享了项目在工作机制、标准化工具、类型化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的初步探索,并指出2023年项目将北京、重庆、深圳的15个城市社区开展试点打造。 据介绍,为保障专业性和有效性,项目启动之初即邀请了多位儿童、老年、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参与调研及研发。 清华大学养老建筑博士、养老设施专家唐大雾对友好社区建设提出四方面建议:第一,注意标准,向上兼容不同老年人儿童,向下兼容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探索如何让实施标准成为一老一小服务的行动指引;第二,友好社区不仅仅是空间友好、设施友好,更应该是文化和服务友好;第三,更应该强调社区面对着变化和不确定的韧性力;第四,更强调社区居民全生命周期和价值观。“希望友好社区建设不仅仅是老幼和谐的一种状态,更是一老一小持续化、积极健康的一种权利和能力。” 作为本年度项目重点实施城市,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副局长乔广林对项目也提出了三方面的实施建议:第一,社区空间要友好,设施配套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第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要将社区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作为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后五百米;第三,整合资源,实现一老一小融合发展。 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围绕“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及“一老一小社区服务建设的经验和挑战”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重点指出了一老一小社区建设的四条路线:第一,一老一小是核心,要真正让老年人主动参与周边环境建设,挖掘他们的需求;第二,聚焦多样化的需求,理清各方责任,填补各自缺口,坚持党政统筹,整合各方资源;第三,形成手册、平台等实质性成果,从而形成闭环;第四,以家庭作为最小关注服务单元,以组群作为生成形式和产生组合的结果。 研讨会最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各级政府共同凝造了开放灵活的政策,为社会组织开展项目实验提供了支持。各基金会能以开放的姿态联合各方力量,在全国试点社区打造一老一小融合项目值得肯定。“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的绚丽画卷正在打开,这将开创中国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和机制,也将引领全国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的发展。”(皮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