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社会工作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上接12版)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社会工作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6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接12版)

    坚定目标 传承公益

    《公益时报》:您和英皇集团未来的慈善规划有哪些?

    杨受成:坚定目标,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际行动将公益美德传承延续。去年是英皇集团成立八十周年的重要年份,我们也提出了在以下几个领域要继续深耕,作出应有贡献:长者关怀、青少年发展、社区共融、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

    《公益时报》:香港让您比较欣赏的慈善家有哪些?

    杨受成:在我行善之路最初阶段,在香港备受仰慕的大慈善家邓肇坚可以说是我的领路人。偶然结识,邓肇坚对作为后辈的我来说又少不了提携。邓肇坚对我的启蒙,促使我决心回馈社会。邓肇坚先生相信捐款慈善是为自己积德,更能造福世人。除了经常大额捐款兴建医院之外,更是亲力亲为,每年寒冬派棉衣,新春探访长者,大派利是。他的善行深深打动了我。邓肇坚为香港慈善屡开先河,既是良师更是益友,指引我前行。

    《公益时报》: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有哪些人生的感悟可以分享给社会大众?

    杨受成:做人,首先要争气,要强。古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时代的洪流中必须做到坚定自己内心,现在都流行讲“不忘初心”,我很认同这个道理。

    经商,我非常认同“诚信赢天下”的理念,英皇集团成立于1942年,最早起源于钟表零售业务,其后不断扩展,至今成为业务多元化的综合企业集团,经营范围包括地产、金融、钟表珠宝、娱乐文化、酒店、数码媒体和生活品味等。其实开创和经营如此多的业务板块,除了要能敏锐地抓住商机,更是对企业“经营理念”和“现金流”能力的考验。

    慈善,“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慈善从来不是易事,投身公益慈善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帮扶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那里,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公益时报》:有什么最想对儿子说的?

    杨受成:加油努力,越努力、越幸运!

    >>>对话英皇集团副主席杨政龙<<<

    感受到肩上重任

    《公益时报》:首先恭喜您获得“年度青年慈善家”荣誉。我们知道您还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北京青联副主席及香港青联主席等多项职务。在这些职务里,最喜欢哪个职务和身份?在喜欢的职务和身份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杨政龙:同时作为全国青联委员、北京青联副主席和香港青联主席,其实我都还蛮喜欢的,也很沉浸在不同社会职务和身份赋予我的使命感之中。这些职务看似地区和垂直领域不同,但其实都紧密围绕在当代青年所面对的“四业问题”,包括学业、就业、创业、置业这四大方向。在这个大的领域内,我确实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针对香港基层青少年家庭,我们持续帮扶,在“给予”的同时,培养青年们的“主人翁”的意识,希望带动更多的青年人和我们一起回馈社会,实现“共享价值”的公益精神,推动青年向上流动。

    《公益时报》:从去年开始您担任集团副主席的职务,感受到了哪些和以往不一样的责任和压力?

    杨政龙:坦白说我更多感受到的是肩上的重任。回顾过去80年,英皇集团由1942年时的一间小钟表铺,发展到今日拥有六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集团,这当中集合了祖辈及父辈的功劳。因此在新职位上,我希望能够在秉承祖父辈基业的同时,引入更多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在集团稳健的基石上寻求突破,充分发挥各业务间的协同效应,令集团持续增值,为社会创造更多共享价值。

    《公益时报》:您担任集团副主席期间,英皇集团发生了哪些变化?用哪些管理方式带领英皇一起成为更有责任感的企业?

    杨政龙:作为一家业务多元化的综合企业集团,早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已率先在内地开展业务,至今足迹更遍及内地及海外。多年来,集团致力稳中求变,协同创新,成就多赢的竞争力。

    我希望通过我的青春思维继续推动集团多元化发展,为客户增值,如引入先进的大数据和云服务等到我们的零售业务、内部管理系统升级领域等;另外也开始助推我们的文化产业板块涉猎元宇宙、虚拟技术等潮流科技。

    我们公司有非常多的“老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很高,这些人才是我们珍视的资源;面对现在职场逐步年轻化的大背景,我们也吸收了很多青年才俊,除了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实现个人价值,也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更适合年轻人的交流方式而开展的内部分享会、义工活动凝聚共识,在构建企业文化的同时,也投入更多精力在员工关怀方面,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收获幸福感”。

    《公益时报》:我们知道你也参与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文化及艺术方面的工作,可以分享一下吗?

    杨政龙:是的,我被特区政府委任为文化委员会及香港艺术发展局成员,我很高兴能以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代表,另一方面为青年代表,积极推动香港演艺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我认为香港和内地业界必须多组织跨界别交流活动,说好中国故事、说好香港故事。另外,也要致力建立粤港澳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助力建设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公益时报》:去年您和父亲一起获得“慈善传承楷模”称号,对慈善的坚持让人敬佩。这些年您一直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是什么?

    杨政龙:延续慈善精神,传承慈善理念,秉持家族爱心传承。我的父亲常常提醒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尽自己所能,为有需要的人及时提供援助。

    我非常关注青年培养和就业问题,因为我本来也是青年,所以对于同龄人的生活、工作情况非常熟悉,我希望能通过我吸取到的来自职场、社会上的经验,为他人提供更多更优选择。

    《公益时报》:慈善让自己有哪些感悟和收获?对自己的事业是否有帮助?

    杨政龙:今后,我会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继续履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责任,秉承父亲的慈善精神,为青年发展、养老服务、教育、文化等领域提供更多支持。

    其实我认为经营企业业务和开展慈善事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投身到社会公益领域后,我才切身意识到原来我能做的事情有这么多!如何精准地将帮扶送到有需要的人群中,其实对于项目前期策划的要求就比较高。这也如同做生意,有好的想法不难,但从设计到实现的整个过程,同样需要市场调研、数据分析、跟踪访谈、持续优化等全流程支持,我很享受开展英皇集团的事业和其他工作,这能够让我发挥更多作用,创造价值,也更加有意义。

    《公益时报》:可否分享一下您多年行善过程中,对自己触动比较深的几个故事。

    杨政龙:香港第五波疫情来临的时候,我们多次和青年义工包装防疫包,又亲身走访香港多个小区,将防疫包送到基层学童的家庭。其实当时大家都很紧张且手足无措,但也感谢现代科技,我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迅速集结物资,并将线上线下结合,分成小组,通力合作运送和派发物资,并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

    第二点是运用了英皇集团资源与慈善团体合作推出“共·融舍”过渡性房屋计划,为背景、文化不同的基层家庭解决燃眉之急。今年,在香港特区政府的指导下,扩大“青年宿舍计划”,在3月已率先成功打造“首间由酒店转成的青年宿舍”——BeLIVING Youth Hub,这是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将酒店和旅馆转作青年宿舍用途的资助计划”下推出的首个项目,距离港铁铜锣湾站只有约5分钟路程。现已有香港青年成功入住,让切实解决年轻人的居住问题,并创造性地为他们提供不同兴趣小组、实习机会、社交平台,让丰富的内容填充到他们的每日生活。

    《公益时报》:父亲的哪些教育方式,让您一直在坚持行善?自己最早做慈善是在什么时候?

    杨政龙:1998年湖北发生水灾,当时我才12岁,我还记得那时我第一次跟着父亲到湖北灾区探访。水灾后的场面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受灾地区的房屋被洪水摧毁,灾民们急需得到救助。父亲杨受成在当时第一时间捐款,更是调动捐赠灾民们所急需的生活必备物资,对灾民们提供支援和帮扶。

    这么多年来,看着父亲以身作则带动集团上下投身公益,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将公益之火传承下去的信念。

    《公益时报》:在您的眼中,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父亲哪些优良品质值得您去学习?

    杨政龙:其实我在各方面都把父亲当成前行道路上的楷模,他是一位诚以待人、乐观积极的人,他的座右铭是“争气”。在经商和企业治理方面,他时刻提醒我要“以诚为本”;在公益慈善方面,父亲更是我的启蒙恩师,他让我在很小年纪就知道,做慈善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对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也格外重视。如我刚才所讲,我非常关注青年发展事务,我希望通过自身影响力为青年人做表率,带动我的同龄人,与青年同行,让有识之士可以发挥所长,成就梦想。

    《公益时报》:未来在发展好英皇集团的同时,个人及企业在慈善方面有哪些规划?

    杨政龙:青年是社会的未来,让青年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注、关心和关怀,有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融合。未来,我会继续不遗余力推动青年向上流动,将香港“青年宿舍”项目运营好,助力香港青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公益慈善精神的传承。

    此外,我也希望青年们学会感恩,加入到我们的队伍,积极回馈社会、贡献自己,将互助博爱的精神循环不息的延续下去。

    《公益时报》:希望自己在社会公众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杨政龙:如果用几个形容词描述我,我希望是“充满正能量”“鼓舞人心的”。

    《公益时报》:有什么最想对父亲说的?

    杨政龙:感恩一切,未来可期!(徐辉)

    1998年杨受成向湖北灾区捐款捐,年少的杨政龙陪伴在侧

    杨政龙关注青少年发展,与香港希望种子篮球队的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