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千万高校生毕业在即 社会组织可以做些什么?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千万高校生毕业在即 社会组织可以做些什么?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规模再创新高。和往年相比,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更加突出。

    就业是最主要的民生之一。为此,民政部组织召开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指导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做好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由于国内经济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产业升级尚未完成,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在需求侧方面,不少用人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一些传统产业要去产能、去库存,用人单位不断缩减规模、减薪、裁员,导致工作岗位减少。

    从供给侧来看,那种经标准化规训出的解题型人才,面对工作中复杂多变的情况,需要更长时间才能适应。这无异于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

    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能聘请有能力、扎实肯干、低成本的员工;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向往大城市的高薪岗位,谋求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谋生而“打工”。

    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让就业和择业的双方都面临着现实的压力,而社会组织也同样面临着挑战。

    社会组织求贤若渴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家,吸纳就业近千万人。

    虽然我国社会组织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组织依旧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第一,慈善行业人才总量不足。社会组织的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迁移等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需求从物质消费向文化、娱乐、教育等领域扩展,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020年度《公益行业薪酬与人才管理实践调研报告》显示,“87%的公益机构采用灵活用工的方式来解决人员供给和配置的挑战,吸纳志愿者和雇佣兼职员工是最主要的灵活用工方式”。

    “功以才成,业由才兴”,社会组织人才短缺的矛盾,已经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并将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越来越突出。

    第二,慈善行业职业发展路径不明。公益慈善行业正不断趋于职业化,但专职并不等于专业。

    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组织新的定位对内部治理、项目实施、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层次与体系亟待配套完善。

    许多社会组织缺乏清晰的流程分工与岗位职责,往往要求入职者一个人身兼数职。这既不利于员工的专业积累,也无法为员工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

    “年轻人不怕苦,但是不会接受没有意义和希望的忍耐。”缺乏职业发展通路,让员工感受不到价值,那么用脚投票也不足为奇。

    第三,从业人员薪资福利偏低。公益慈善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其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尤其是非一线城市。

    一家机构的负责人坦言:“在招人时,会首先看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学历、从业经验。其次还要看应聘者薪酬要求与岗位的匹配度,如果待遇与求职者的期待相差太大,我们可能不会发出面试邀请。”

    在现实中,许多应届生在入职社会组织时,起薪与企业相差不多,但做到中高层后,再与同龄、同级别的企业从业人员比较,就有了显著的落差。

    在政府和企业用工规模增长有限,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情况下,社会组织能否独辟蹊径,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发挥优势稳定就业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社会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从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服务、推动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为稳定就业做出贡献。

    第一,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社会组织可以主动对接各地教育、人社、民政等政府资源,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保持紧密联系。联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开办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班,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就业创业能力,投身到基层和中小企业中去。

    此外,社会组织还可以在高校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项目,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第二,积极参与失业人员就业帮扶。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录得20.4%。失业人员是就业困难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缺少专业技术经验、求职成本高等问题,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通过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援助、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失业人员实现顺利就业。同时,帮助失业人员了解当前市场的岗位需求,帮助失业人员对自身进行综合评估,提升求职能力和自信心。

    第三,积极培育专业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是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社会服务效能的重要环节。

    社会组织可以根据岗位和项目的需求,招募有潜力的人才。将原先传统的“选、育、用、留”变为“做中学,学中做”的行动学习模式,借助“老带新,新帮老”的机制,快速培育组织的业务骨干。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锻造有战斗力的团队,也应注意萃取可复制、可普及的先进经验,带动行业其他组织高质量发展。

    受到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和经济周期叠加的影响,千万年轻人的就业面临难关。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

    社会组织作为第三部门,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学校、社区、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既是社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升和优化专业服务的机会。

    这有助于增加青年对慈善事业的认知,探索适合当代青年特点的工作模式,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培育庞大的后备力量。

    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理事 岩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