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助残公益可持续发展
阿里公益发布“万人残疾人商家创就业助力计划”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助残公益可持续发展

    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家长培训

    ■ 本报记者 王勇

    为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和服务产业。鼓励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实施助残慈善项目。

    为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公益事业发展,集中宣传展示一批贴合残障人士需求、影响力和带动力强的优秀助残公益项目,引导社会公众关心、支持、参与残疾人公益事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于近日发布了《集善助残公益项目案例集(2023)》(以下简称《案例集》)。

    《案例集》整体展现了助残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具体来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项目受益群体广,面向残疾儿童、心智障碍者、孤独症群体项目数量多;二是项目类型涵盖助困、助学、助行等七大行动,助困行动最多;三是2021年以来启动的项目最多,近半数项目执行周期在1-3年;四是四成项目总收入超过千万元,现金收入类项目占比高。

    为残疾人提供

    更多专业服务

    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兼残疾人事业研究中心主任成绯绯介绍,案例征集面向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系统开展,专家组在45个申报案例中推选优秀案例10个,入围案例12个。

    “此次推选的优秀案例在规范性、专业性、创新性、示范性、可持续性都有比较好的体现,但又各有特色和亮点。”成绯绯表示。

    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的“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项目为例,项目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残疾人“通过就业迈向乐业”为实施理念,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以数字化岗位的形式输送至西部就业困难的地区,搭建起残疾人与企业间有效对接的通道,实现企业与残疾人的双赢。

    二是建设融合就业基地,对残疾人提供持续性的支持、培养和管理,同时规避互联网任务漏斗式管理模型带来的弊端,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融入社会。

    三是通过联合地方残疾人互助组织,对其进行标准模式输出、驻场辅导等赋能支持,引导更多企业关注残疾人就业,从而打造出适合残疾人就业的生态环境。

    项目实施五年,为4000余名残障人士及其家属提供了就业技能培训,创造了上千个就业机会,累计为残障群体创造收入达1500余万元。

    “项目在就业扶持方式、参与主体、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不仅仅提供物质帮助和就业培训,更重要的是通过‘共建+共管’以及社会企业运营的方式,建立就业基地建设、技能培训、就业岗位资源链接以及持续赋能的项目机制,实现东部地区提供岗位、西部地区解决就业的跨区域调度。”成绯绯表示。

    同样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听力重建·启聪行动”则更具示范性。自2005年开展以来,项目已累计为3200余名听障儿童提供了人工耳蜗植入以及语训康复服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项目执行体系以及医疗康复网络,进而推动了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开展“七彩梦-人工耳蜗国家项目”。2018年,项目又间接推动国家出台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

    此外,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八双筷子一个家”项目等在可持续发展上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这两个项目从特定残障群体的需求出发,用先进的理念和模式,探索激发公众及企业线上线下筹款,形成了综合帮扶、多方协作、多渠道筹款的经验。

    实际上,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据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介绍,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集善工程”品牌已形成启明行动、助听行动、助行行动、助困行动、助学行动、无障碍行动和文化助残行动等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共筹集款物近90亿元,帮扶残障人士超过千余万人次。

    “与其他公益项目相比,助残公益项目能够对残疾人进行直接帮助,行动性更强,效果立竿见影;同时这些项目特别注意机制上的创新,社会价值体现得特别明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

    推动助残公益项目

    可持续发展

    本次所征集案例不仅公益性强、领域分布广泛、助残方式多样,其中还有很多持续时间长的项目。从项目的执行周期来看,有9个项目执行周期在10年以上。结合启动时间来看,2005年到2014年启动的项目实施周期都持续10年以上,是延续性较好的助残公益项目。

    成绯绯分析认为,这些助残公益项目能够长时间实施,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有突出的社会需求,完全靠政府资源或者家庭难以全部负担,需要通过慈善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补充。例如,集善阳光鹿童项目,重点面向的是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需求。

    第二,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规范的流程和标准,形成了一套执行体系和网络,为持续有效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能够随着慈善事业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对项目进行总结和再设计,推动项目自身的升级迭代。例如,有些物资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转变成物资+现金的模式,还通过公众筹款的方式,助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项目的持续实施为残疾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可以说社会力量在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社会力量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助残组织规模是偏小的,而且专业化程度很低,与残疾人的规模相比,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表示。

    王振耀认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残疾人需求从基本生存、物质保障向发展需要、服务保障转变,需要发达的社会服务网络。“残疾人福利事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但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一套很强的网络,实施更广泛的社会行动,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具体来说,助残公益的下一步发展,需要建立更多枢纽性服务与转化平台;需要引入数字化技术;需要与更多的基金会建立起伙伴关系;需要广泛发展基层社会服务机构网络。

    “我觉得,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先看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残疾人的生活好起来了,这个社会就健康了。”王振耀强调,“要让扶持残疾人的事业走在其他慈善事业的前列,引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