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看病不用出远门,挂号不用排长龙,家门口就能看名医,这是许多人理想中的就医场景。如今,这样的理想已逐渐照进现实。 2023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75周年的日子。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世界卫生日活动的通知》,将中国宣传主题确定为“优质资源下沉,人人享有健康”。 如何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广大山区、海岛以及乡村居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得益于“医联体”“医共体”“山海提升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的有效推广,浙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医改之路,百姓就医更有获得感。 着力补齐村级医疗短板 公共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新冠疫情3年,让大家对公平可及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有了更切身体会。”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2年12月疫情转段期间,浙江基层发热诊室(门诊)通过延长开设时间、扩充区域、增加诊间、增加医务人员等方式扩大服务供给,单日最高就诊17.6万人次,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就近就医需求。 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近年来浙江大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每个建制乡镇(街道)均建有一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率达94.2%。 在“十四五”时期计划新改扩建村级卫生服务机构3000家,着力补齐村级医疗机构服务短板,缩小城乡差距。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在持续探索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以全科医生为核心,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支撑,通过签约的方式,促使医生与签约对象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提供方便、有效、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受老百姓欢迎。 据统计,2019年到2022年全省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从2024万人增加至2676万人,签约率从37.7%提升至41.85%,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十类重点人群合计签约从1547万人增加至1884万人,签约覆盖率从77.93%提升至87.95%。 超高龄手术、检查 在家门口都能做 90岁高龄,髋部骨折。家住衢州常山县的徐奶奶以为这辈子再也起不来了。没想到,自己不仅可以在家门口接受手术治疗,而且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 这一切都是因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当地医院的帮扶,从输血到造血,当地民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徐奶奶摔倒后,家人将她迅速送到常山县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常山分院),她有较多的基础疾病,心功能不全、严重的贫血、骨质疏松等,手术难度很大。浙大一院常驻常山县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邀请心血管内科、麻醉科等相关专家为徐奶奶会诊评估后,手把手带教,指导当地医院的骨科医生为徐奶奶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非常顺利,徐奶奶第二天就能顺利下地行走,恢复良好。 作为“国家队”的浙大一院,乘着“山海”之风,与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县、常山县、三门县4地人民政府签署框架协议,进一步升级各项精准帮扶工作,将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到山区海岛一线。 “浙大一院将持续和各家分院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大海边、大山里的偏远地区百姓也能同样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表示。 不用再往县城跑 基层就医更便捷 近日,家住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林城镇姚洪斗村的金阿姨迎来一个好消息——月底她就可以在家门口做血液透析了。 金阿姨患有尿毒症,每周要做3次透析。每次去大医院都是坐最早一班公交车出发,换乘两次才能到达目的地,单程就要花费40分钟,做完透析回到家基本已是下午。 透析后乏力感更加明显,路上的颠簸常常让金阿姨感觉“吃不消”。 随着医共体改革进程的推进,作为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分院的林城镇卫生院将拥有自己的血透室,4月底10台机器就能全部调试完毕“上岗”,为辖区内32位血透病人提供服务。像金阿姨这样的病人再也不用舟车劳顿,从家里出发5分钟就能到达卫生院,省时省力又省钱。 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院长助理朱应如告诉记者,2017年9月起,长兴县8家乡镇/街道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挂牌“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分院”,打通了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居民人数不断上升。长兴县煤山镇卫生院院长李勇福亮出一组数据:2021年煤山镇卫生院门诊就诊量为16万人次,2022年则为24万人次,同比增长67%;2021年出入院病例为228例,2022年则为446例,同比增长51%。“2021年我们还成立了消化内镜中心,当地百姓做胃肠镜再也不用往县城跑,大大提升了就医的便捷度。”李勇福说。 高新技术“沉”下去 复明工作“扶”起来 “因为技术力量不足,我们那儿不少患者拖到快失明了,才来手术。”在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进修的潘顺坤医生,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人民医院。他说:“病人多、病情重、设备差、技术缺,是当地眼科工作开展遇到的巨大困境。” “在杭,我们培训进修医生专业理论和实操技术,希望高新技术有机会沉下去;下乡,我们通过汽车眼科医院公益,深入边疆地区了解基层困难和需求,思考和推广新技术,努力把当地复明工作扶起来。”亚太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会主席、浙江大学眼科医院院长姚克教授表示,让人人都有看得见的权利,是每位眼科医生的心愿。 2016年,受中组部和台江县委县政府之邀,在浙江大学大力支持下,相隔1500公里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人民医院正式缔结帮扶关系,浙大二院台江分院由此诞生。 今年,潘顺坤获得来杭进修的机会,跟着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白内障专科主任徐雯学习。“老师边做手术边教学,透过高清的手术显微镜,每个步骤我都看得清楚。”从手术室无菌操作、到手术器械递送顺序、方向角度,到手术切口制作、尺寸及手术操作可能带来的并发症,潘顺坤实时接受新知识,每天都在快速成长。 截至目前,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已带教、培训数千位基层眼科医生。除了提供更多进修机会外,浙江大学眼科医院自2022年初起持续派驻眼科医生到台江分院,负责门诊、手术、上山下乡患教、义诊等工作。今年医院还从浙江省慈善总会那里募集到精良的显微镜,送给当地。“这样我们那儿的贫困白内障患者,也能享受到先进技术和先进的设备给他们带来的光明。”潘顺坤医生说。(据《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