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土耳其阿达纳省马拉蒂亚市,一眼望去尽是废墟,遍地的混凝土碎块与凸出的条条钢筋相互交错,床垫、脸盆、毛毯等家居用品随处散落,表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2月6日发生在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倒塌,大量民众被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强震也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土耳其政府请求,中国政府立即派遣救援队实施国际救援。此外,一支支民间救援队也带着救援装备和物资,带着中华民族的温暖和人道主义的大爱汇聚而来。 其中,上海蓝天救援队第一批10名队员尽管面临着重型设备短缺、道路坍塌损坏、天气寒冷、余震不断等重重困难,但始终坚守着“生命至上”的信念,在震中东北方向的马拉蒂亚市持续作业。“综合之前的经验,以及土耳其的严寒天气,‘黄金72小时’之后找到更多幸存者的概率越来越渺茫,但与此同时,超百小时被救出的奇迹也在接连上演,展示着生命的顽强。救援人员心中追寻着的不是概率而是生命,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我们全力以赴。”上海蓝天救援队队长杨春明表示,搜救依然是救援队员的首要任务,他们仍在日夜奋战,争分夺秒同“死神”赛跑。 专业、适应与协作 2月6日傍晚,中国蓝天救援队队长群里发布了“启动土耳其地震救援报备”的通知,同时进行灾情信息采集、向联合国报备、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以及组织全国有城市搜救经验的蓝天救援队队员报名。收到消息后,上海蓝天救援队立即在队内同步发布了“任务通知”,招募前往土耳其救援的队员。 1995年出生的金山姑娘顾佳琰,成为群内第一位报名者。 入队接近两年的她,本职工作是露营主理人,但只要一有空闲,哪怕是半夜两三点,她都会积极参与蓝天救援队的各种任务。 “敢想敢做”“说走就走”也是她一贯的性格,各平台关于强震灾害的文字和画面进一步激起了她的行动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一次,这次跨国救援就是我要跨出的第一步”。为了不盲目行动,她仔细做足背景调查,并思考应对困难的预案。当地气温十分寒冷,她专门挑选了冬季户外装备,包括温标零下20摄氏度的睡袋;考虑到后续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还携带了药品和净水器。 另一名入选的上海90后女队员名叫庞倩如,本职工作是外企产品经理。她从小的梦想便是“当兵”,14岁时,汶川救援让她对“兵哥哥”的身影更加崇拜。终于,现在“长大了,可以为拯救生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与救援任务,首要的条件就是不能从“救援者”变成“被救援者”,这一条件的背后,就是对身体条件及精神意志的极高要求。救援是专业度极高的工作,在加入队伍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及演练。两位女队员之前都在人员急救、灾害救援等方面经过大量培训,包括SRT绳索培训、无线电考证等。 “我们选人,与性别以及年龄无关,主要考量的是经验以及能力,有没有地震救援经验?有没有破拆经验?会不会医疗急救、心理疏导?懂不懂外语?境外救援与国内救援不同,至少要掌握英语,以保障较流利的沟通。”谈及国际救援队入选标准,杨春明说,两位姑娘的高学历(具备英语、西语等外语沟通能力)、电脑操作能力、逻辑能力等,均能在地震救援中派上大用场。 刚进重灾区,事实便作出了验证。 救援队大巴车进入马拉蒂亚市的路上,到处都是房屋呈馅饼式倒塌的场景。下了车,第一时间,两个90后女队员便为救援队与当地灾害和应急管理部门架设了桥梁,并协助向联合国有关机构报到、领取任务。在沟通中,救援队充分了解了任务的艰巨性:作业范围内的600多栋倒塌建筑,有300多栋只做了人工浅表性搜索,废墟之下并无调查,还有200多栋连浅表性搜索都没有做。 如此大的工作量,对于10名队员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两位90后女队员被派入马拉蒂亚前线工作指挥部,负责信息搜集、简报整理、联合国相关表格填报。另外8名队员也被分进了不同的小组。专业救援并不能仅凭单枪匹马的热情,而要考验分工与协作的统一。他们被分为救援组、医疗急救组、后勤保障组等,上海后方也设置综合协调组,缺一不可。 这种协作不仅体现在救援队内部,也包括与其他救援队的协作。上海队员们一直和当地救援队员、志愿者携手奋战,一方面是跨国救援必须按照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的要求施行,另一方面,更方便与幸存者沟通,对震前城市信息、建筑结构更熟悉,也便于给出科学的搜救对策。 期待、不甘与坚持生命 部署完毕,上海蓝天救援队队员立即进入作业区域,开展救援。 他们面对的是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此次地震震级较高,加上震源深度较浅,导致地震破坏力巨大。“在现场,很多房屋倒塌的形式各种各样,而不同倒塌形式的房屋所采用的救援策略都不一样。”上海蓝天救援队土耳其前方领队万光超说。 另外的困难是搜救犬及大型设备的缺失。 出发前,蓝天救援队作了大量的准备: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液压钳、铁锹,连电动镐甚至发电机都带上了。一般而言,搜救犬的加入会让生命探测更加高效。但跨国救援中,能出国的搜救犬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认定和防疫认证,能带出去的极少。 而大型设备的缺失对于困在废墟之下的幸存者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好在,三一重工土耳其分公司支援的大型挖掘机派上了大用场。 万光超的本职工作是旅游策划,已经历过国内大型救援行动,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将。此次看到报名信息时,还在外地出差的他第一时间加入救援队,与以往一样,为了少让家人担心,他选择“先斩后奏”,直到身在武汉机场才和妻子开口。 从当地时间2月10日早上8点多,到第二天凌晨4点,万光超和队员们接续奋战19个小时。 面对层层叠叠的废墟,生命探测仪也有局限。他们时常要保持距离,停止动作,避免干扰仪器,并通过多角度探测来提高准确性。 “发现热源!”队员们立刻绷紧神经。起初,发现了三个疑似生命信号,经过再次搜索,疑似生命信号被确定为两个。搜救队通过工具破拆,稳定结构并建立通道:先是打穿楼板,形成四米多深的通道,冒着二次坍塌的风险进行洞内搜救却未发现幸存者;又在旁边挖出了另一个搜救洞口,向下搜救两层,却依然没有发现。 对于幸存者的转移和救助,万光超原本已准备了多种预案防止二次伤害:“有没有受到挤压伤?”“要不要输液加快利尿循环?”“有没有脊柱伤?担架转移要固定好,按按脚趾头看看有没有反应……” 只可惜,这些为幸存者准备的预案,哪怕每个人都是一身灰尘不分昼夜连续工作,但上海蓝天救援队暂时一个也没有用到。 严寒天气下,救出更多幸存者的希望正在变得渺茫。不过,在各国救援人员的努力之下,土耳其各地依然不时出现幸存者被救出的信息。震后132个小时,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抱出一名小女孩,随后她的父亲获救;被困132个小时后,一名2个月大的婴儿和一位老人重见天日;被困138个小时后,一位67岁老人和他的妻子被救出…… 每一个生命奇迹都在坚定上海救援队员的信念。万光超说:“为了生命,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 拥抱、泪水与面包 激励着队员的,还有救援路上收获的温暖,当地民众用实际行动表达着支持和感谢。 当地时间9日,当蓝天救援队队员们抵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时,土耳其民众热烈鼓掌,致敬欢迎中国救援力量,并用中文高喊:“蓝天加油!”中国队员也回应:“土耳其加油!” 寒风下,当地百姓看到蓝天救援队队员手被冻得冰冷,便把队员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 虑救援行动的紧迫性,这几天,队员们都是在基地带足干粮,随后前往一线,提前作好了中途不休息不吃饭的准备。马拉蒂亚的市民得知后,纷纷将家中储备的食物“投喂”到队员们的手中。 “很多人都在这次地震中永远地失去了亲人、朋友,都是带着眼泪,但他们每天坚持为我们送面包,让我们非常感动。”万光超感叹,上海队员和当地搜救队以及志愿者之间,也会情不自禁地拥抱,安静却又胜过千言万语。 爱心的“双向奔赴”没有国界。这些记忆永远不会从土耳其民族的脑海中抹去,也不会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抹去。 对上海队员们而言,不仅在前方,在上海后方,他们同样一直在收获感动。 顾佳琰出发前,妈妈顾海英得知女儿瞒着自己报名参加救援队,很紧张。但她知道无法阻止女儿的行动,立即表态支持。救援队出发后,综合协调组为队员家属建了一个微信群,但顾海英和家属们极少向救援队提出要求,他们明白,队员都忙得不可开交,也就尽量少打扰,毕竟,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庞倩如也得到了后方的大力支持。出发前,由于此次救援计划要待上15天,她专门向老板请假,获得了老板的鼎力支持,同事和朋友们得知后在祝平安的同时,也纷纷表示,“回来请你吃大餐”。 当得知队员的护照处于过期失效状态,上海公安部门第一时间沟通协调,建立绿色通道,为救援行动提速;得知队员需要大量专业手套,上海铁路部门立即提供便利,让这批手套第一时间交由后续队员送至一线;得知夜间救援照明条件有限,有企业第一时间提供无人机悬停照明设备的使用权;上海某国有保险公司也向救援队提供了大力支持…… 灾难无情,爱无国界,在上海各界向震区捐赠抗震救灾物资的同时,上海蓝天救援第二批队员也作好了随时奔赴的准备。 生命至上,绝不言弃! (据《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