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公益资讯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公益资讯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礼运》与慈善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公益资讯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公益资讯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1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礼运》与慈善

    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内的言偃故居

    《礼记·礼运》书影

    2500多年前,言偃所撰《礼运》篇,最早提出“慈善”的理念,在中国慈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发展至今,重温《礼运》篇记述的有关慈善的理念,发挥慈善的作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言偃,孔门十哲之一,名列文学科之冠首。他所撰《礼运》篇,记述随侍孔子“参加鲁国岁终祭神大典(蜡祭)时与孔子的对话,系统论述了“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

    孔子论述的“大同”世界中,即体现了慈善的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认为,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是人们共有的。选择有贤德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人与人之间讲究诚信,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仅关爱自己的双亲,也关爱别人的双亲;不仅关爱自己的子女,也关爱别人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奉养安度晚年,使壮年人都能发挥作用,使孩童能得到抚养健康成长。年老丧妻、年老丧夫、少儿无父、老而无子以及残疾、生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顾和供养。男子有自己的职务,女子出嫁有归宿。对于财富货物,人们应厌恶浪费,但却不允许自己私藏;对于为大众劳作要竭尽全力,但不允许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作乱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大同”的理想社会。

    被尊称为我国当代“公益慈善事业之父”的中华慈善总会创办人崔乃夫先生,对“慈善”的概念,作过精辟的论述:

    什么叫慈呢?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什么是善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讲的是横向的关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

    崔乃夫先生的慈善“纵横”说,其实就是言偃《礼运》篇中所言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将对自己双亲、子女的关爱推广到对别人双亲、子女的关爱,乃至对社会上一切需要救助的人们的关爱。崔乃夫先生把“慈善”定义为“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我们在言偃《礼运》篇的上述论说中,已经看到了这种慈善精神的真谛。

    关于《礼运》的作者言偃,人们对其身世也有一番研究。言偃被后世尊为“言子”,司马迁《史记》载明他是“吴人(见《仲尼弟子列传》),古常熟之地,春秋时期属吴国。言偃是孔子众多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三国时魏人王肃注《孔子家语》,误记言偃为鲁国人,他大概见言偃长期在鲁读书、做官、讲学,才致此误,一度造成对言偃籍贯上的意见分歧。南宋儒学集大成者、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人称“南方孔子”的朱熹,用大量依据,断定言偃的籍贯是平江府常熟县(详见朱熹《平江府常熟县丹阳公祠堂记》,宋时言偃被朝廷封为丹阳公)。常熟有《言氏家谱》,记言偃及其后裔的完整世系,常熟有言子墓、言子专祠、言子故居及许多与言子相关的遗迹。常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写的《南方夫子言偃》一书,系统记述言子籍贯生平与功绩。《礼运》篇是言偃所撰,学界久有定论。早在南宋,著名学者胡明仲说:“《礼运》是子游作。”(见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七)近现代康有为说“著《礼运》者,子游。”(见《康南海先生口说·礼运》)郭沫若说:“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乐正氏之儒(乐正克为孟子弟子——笔者注)应该只是一系。这一系事实上也就是子游氏之儒。《礼记·礼运》一篇,毫无疑问,便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礼运》篇是言子之学的重要部分,是孔门儒家学派之一子游氏之儒的经典教材。孔子直传言子,言子直传子思(孔子之孙),子思多传至孟子。孔子——言子——子思——孟子的道统谱系中,言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礼运》篇中“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慈善理念,在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分明可以看到相承传递的轨迹。言偃《礼运》篇提出的慈善事业理念,150多年后经孟子的接递传扬更扩大了影响力。

    在《礼运》篇之前,也有关于慈善理念的零散记录。比如西周时期有“保息六政”,《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春秋时期,齐相管仲实行“九惠之教”,《管子·入国》:“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但《周礼》成书远晚于言偃《礼运》篇,而且偏重于谈司徒官的若干救赈方法,管仲“九惠之教”偏重于谈民生治理的几条具体措施,《管子》一书也远晚于言偃《礼运》篇。言偃所撰《礼运》篇,成篇于春秋时期,以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宏论作为大背景,加上宏论出自圣人孔子之口,历来被奉为儒学精华。此篇提出推己及人,互相关爱,救助贫弱,不谋私利,竭力为公,是达到太平,幸福的理想社会的途径。从其成篇早、格局大以及从认识的深度和概括的高度看,此篇应该视作我国最早提出慈善事业理念的光辉历史文献。

    言偃《礼运》篇中所谓“大同”“小康”之说,是言偃记录孔子言论,还是假托孔子所言以述己见,这个问题古今学者历有争论。自南宋起,“假托”说日盛,认为不是孔子之言,而是假托之辞。如元代礼学家陈澔注《礼运集说》曰“《礼运》疑出于子游门人之所记……篇首大同小康之说,则非夫子之言也。”列入《礼运》篇的《礼记》一书,学界认为多假托之词,孔子弟子们往往借孔子之言,展示自己的思想,言偃《礼运》篇很有可能也是通过师生对话,表达作者本人的社会观。成书于汉代的《孔子家语》卷七中也收录《礼运》篇(与收入《礼记》的《礼运》篇有些不同之处),其中载明孔子是在担任鲁国司寇(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院长)参加鲁国祭神大典(蜡祭),当助祭者(宾)的,祭典结束后对陪侍在侧的言偃谈论“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孔子为鲁司寇,与于蜡。既宾事毕,乃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言偃侍曰:‘夫子何叹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孔子任鲁国司寇参加蜡祭,时年52岁,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言,言偃“少孔子四十五岁”,则当年言偃才7岁,孔子是不可能与幼童时期、身在吴国的言偃讲论“大同”“小康”之义的。这或可说明言偃《礼运》篇是假托孔子之言表达己见之作。

    言偃投师于孔子,孔子传道于言子,言子应该是长年从孔子处亲闻过他的理想社会观,然后融入自意的看法,假托孔子之言,写成了《礼运》篇。言但将此篇作为教材传播其弟子,再由弟子记传,终成中华文化的千秋名篇,成为儒学的不朽经典。慈善事业的理念,亦随此篇影响并贯穿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历史进程。

    (据《中国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