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社会工作
   第05版:社会公益
   第06版:社会公益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社会工作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公益资讯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子贡: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古代慈善家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社会工作

第05版
社会公益

第06版
社会公益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社会工作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公益资讯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子贡: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古代慈善家

    ■ 叶正猛

    子贡(前520-前456),春秋末卫国人。端木氏,名赐。孔子学生。才思敏捷,善于辞令。曾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并参与政治活动,历仕鲁、卫。聘问各国,与诸侯‘分庭抗礼’。曾游说齐、吴等国,促使吴伐齐救鲁。(《辞海》)

    子贡是孔子高徒,是公认的儒商祖师。子贡同时也是古代慈善家。

    子贡作为慈善家一直被忽视了,“忽视”的原因是子贡慈善事迹的史料未受重视。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读北京大学工农兵学员的《〈论语〉批注》(中华书局),留下印象:子贡是一个十分宏毅的君子;又读北京钢铁学院工农兵学员的《〈盐铁论〉译注》(冶金工业出版社),留下印象:子贡是仗义疏财的儒商。那时正是“批林批孔”及“评法批儒”期间,作为孔子忠实信徒的子贡当然在“批倒批臭”之列,但他仍然给人良好形象,可见他很有正能量,“正气在内,邪不可干”。

    “贫者赡焉”

    现在,检索“正经”版本的《盐铁论》,确实有子贡慈善的珍贵记录。“子贡以著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富者交焉,贫者赡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载其德。”(汉·宽桓《盐铁论·贫富》)

    中华书局2015年版《盐铁论》译注者陈桐生的翻译是:“子贡通过囤积财物而名显诸侯,陶朱公通过货物增值而在当世获得尊荣。富贵的人与他们交往,贫穷的人接受他们救济。上到国君,下到布衣平民,没有人不感戴他们的恩德,称颂他们的仁义。”《盐铁论》是一部特殊的著作,它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的一个“会议纪要”。这条记载“证据确凿”,完全说明在孔子儒家思想的熏陶浸染下,子贡形成了富而好礼的品质,与范蠡一样大范围周济穷人、从事慈善了。

    子贡赎人

    《吕氏春秋》《说苑》《孔子家语》等典籍都记述,子贡自己掏巨资,赎回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这是说,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子贡在国外赎了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这里,孔子的考虑确实是很对的。但后人对这条史料的关注点都在事件处理的方法上,我们要看到,这条史料本身客观上记录了子贡的一大善举!设定子贡拒收补偿金,不作张扬,则子贡也没不妥。现代人见义勇为之后,有领取奖励金的,也有拒领奖励金的,只要不以“拒领”对别人作道德绑架的,就是值得敬重的。

    助力文化教育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这里记述了子贡两个方面举措。对此,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杜勇认为,“聘享”是当时诸侯国间的一种外交礼仪活动。“结驷连骑”是够排场的,重要的是他所带的“束帛之币”应极为丰美,才使他国诸侯对其礼敬有加。既然聘享属于国家外交活动,其“束帛之币”当由国库支出,而子贡出使却以个人财力负担。这不只说明他财富“饶益”,更是其“富而好礼”、为国担当的表现。子贡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资助乃师讲学授徒,为其周游列国创造条件,“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也有益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见《子贡与儒商精神》)。

    提出“博施济众”命题

    十分可贵的是,子贡作为慈善家,不仅有慈善的实际行动,而且还有慈善理念。他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博施济众”的慈善命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对民众广施恩惠,能周济民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尧、舜也会觉得难以做到吧!那仁者啊,自己想立身于世,也使别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达,也使别人通达。能从眼前的实际事情这样去做,可说是实行仁道的途径了。”

    孔子认为“博施济众”尧舜也难以做到,其中原因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认为是尧舜时期经济条件差。“夫博施者,非圣人之所欲?顾其养有不赡尔。”(博施济众难道不是圣人想要做的吗?只是由于圣人自己用来养民的东西不足。)而子贡经商积累了财富,慈善的眼界大了。在那个时代子贡有这个愿望,从社会进步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很有意义的。“博施济众”命题,按费孝通先生所揭示的儒家仁爱的“差序格局”说,慈善追求更超前,是仁爱的最高境界。

    南怀瑾先生所说“子贡问的问题,都是中肯扼要,而且碰到孔子中心思想的要点之处”(《论语别裁》),就是针对上述这一段话说的。

    子贡的另一处问话,则引出了孔子“富而好礼”的观点。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贡说:“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可以了。但还不如贫困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

    李零教授在解读这段话时说:“怎么叫好礼?没准是当慈善家吧。”(《我读〈论语〉》)

    今天,我们肯定子贡的慈善家地位,宣扬子贡慈善的知和行,是很有意义的。

    第一,慈善史一般认为,范蠡是中国首善,这没有问题。现在我们看到,首善不是一人,而应该是“双子星”。春秋时期中国民间慈善发端,子贡和范蠡同时发挥了率先垂范作用。“真正的儒商历史上没有几个,一个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儒商的代表是他。第二个是范蠡。”(南怀瑾《中国文化》)《史记》赞誉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有道是“陶朱事业,端木生涯”。范蠡和子贡,经商成就并称,慈善事业共耀。范蠡的“三次创业、三次散财”不是孤立的慈善事件(春秋史料也记载一些权贵个人的慈善行为),春秋时期的慈善不是范蠡“一个人在战斗”,春秋时期慈善的开篇便不同凡响。

    第二,子贡的“博施济众”的命题,对中国慈善理念发展是一大贡献。19世纪爱尔兰历史学家威廉·莱基提出“道德圈”理论,认为人类道德圈一开始很小,后来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张。可以说,子贡在同时代人中已经“破圈”了。“博施济众”的命题丰富了儒家的慈善思想理念。

    第三,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子贡是一个“仁以为己任”的“士”。中国古代慈善有一个独特景象——“士”对古代慈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古代慈善的主要推动力量。学界认为,“中国‘士’的传统,是世界文化史上独特现象。”(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士人是一个精神群体,是‘把品性作为生命’的一群人,是道义、气节、趣味、礼仪的源泉。”(何立明《中国士人》)纵观历史,“士”,是政府慈善的主要执行者和重要推动者,是宗族慈善的主要组织者,是个人慈善的垂范者、倡导者。可以认为,子贡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从事慈善的“士”。

    子贡是儒学中一个重要人物。日本作家井上靖在《孔子》一书中认为,不久将来,对子贡的研究“可能居于孔门研究的中心”。《后汉书·桥玄列传》载:“子贡曰:‘宁丧千金,不失士心。’”中国慈善史应给子贡这位名“士”以应有的地位。

    (本文作者系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