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社会工作
   第05版:社会公益
   第06版:社会公益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社会工作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公益资讯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上接05版)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社会工作

第05版
社会公益

第06版
社会公益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社会工作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公益资讯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接05版)

    (网络图片)

    壹基金在20个省设立了备灾仓库,与各地社会组织建立协同救灾预案和机制,每年进行能力建设培训和相关演练,在灾前做好准备工作。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市县的社会组织在壹基金和项目区域协调机构的支持下可以做到快速响应、属地救援。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壹基金建立了灾前、灾中、灾后全链条干预的灾害管理体系,布局了“儿童平安”“安全家园”“紧急救灾”“韧性重建”四个公益计划,建立和完善了“壹基金救援联盟项目”“壹基金联合救灾项目”“壹基金企业联合救灾平台项目”三大救灾项目体系,支持灾害频发地区逐步形成了“省有协调机构,市县有专业机构,社区有志愿者救援队”三级属地社会救援梯队,有效促成当地社会力量专业、规范、有序地参与减灾救灾工作。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开展人道救援网络建设更加注重可持续和专业化发展,长期支持国内20余家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持续八年深入开展能力建设,确保在地参与灾害响应的社会组织保持持续性,团队保持超强战斗力。同时不断和多家企业合作,促进各类备灾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基本实现全国任何受灾地点备灾物资24小时到达。

    除了长期合作的网络之外,在单个应急救灾事件中的互相支持也逐渐发展起来。例如,2021年的河南水灾救援中,大型基金会对各类社会救援队的支持蔚然成风。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推出援豫救援队保障项目,向驰援河南灾区的社会应急救援队提供经费支持,每支救援队可以申请一次经费资助,最高资助标准10万元。资金可用于购买人员保险、设备采买、交通差旅、餐食补贴等。

    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该项目共资助334支救援队,直接拨付资助款项2952.96万元。接受该项目资助的救援队共支援转移安置群众20余万人次、参与卫生防疫消杀7000余万平方米。该项目获得多个企业捐方支持,超过18万人次通过互联网捐款,在构建应急救援协作网络,打造灾害救援枢纽机构的探索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预防、救援到重建,构建灾害预防救助全链条

    每当灾害发生,第一时间进行捐赠、参与救灾是人们的本能反应,但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能只有现场救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积极参与现场救援的同时,富有远见的社会公益力量将项目设计、募集款物使用的方向向前(防灾)、向后(重建)延伸,逐步构建起全面的防灾救灾体系。

    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重向应对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社会公益力量在防灾领域大胆探索。

    壹基金安全家园项目就是一个以社区为本的防灾减灾项目。项目在灾害风险较高的社区,建立社区/村志愿者救援队,动员社区/村民居民学习自救互救技能,为社区志愿者救援队配置应急工具/装备,组织标准化应急技能培训,支持村/居民参与制订“家庭-隐患点-社区”三级应急预案、开展社区应急演练/宣传等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

    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底,壹基金安全家园项目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0个县(市、区)542个村(社区)开展,累计培训社区志愿者救援队队员约1万名。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2014年启动“向灾害sayno”全国512社区公益倡导活动,并在灾害多发区开展校园减灾教室、第一响应人、备灾库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于2020年设立“侨爱心·进社区”项目,并于2021年6月正式启动“应急教育”为主题系列活动,为社区广大百姓提供简便易学,务实高效的应急知识体验课程……

    应急救灾阶段,效率是第一位的。社会公益力量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构建起高效率的响应机制,并形成品牌赈灾项目。

    机制建设方面,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为例,基金会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响应执行手册。

    品牌项目方面,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例,“赈济家庭箱”项目秉承“一箱救灾物资,一户受灾家庭,一周应急生活”的理念,通过标准化的物资采购和完整的发放体系为受灾群众提供专业的援助服务。“赈济家庭箱”实施十年来已建立起常态化备灾机制,可在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将社会爱心化作受灾群众最急需的物资运抵受灾地区,极大地提高了灾后人道救助效率。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基金会已向受灾地区发放“赈济家庭箱”244077只,覆盖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两个国家。

    灾后重建工作关系受灾群众能否重建家园,重新享受美好生活。尽管这方面的工作一般以政府为主,但社会公益力量在其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例如,壹基金在芦山地震后,建设了8所小学、17所幼儿园、20个避灾运动场、358套钢结构抗震农房,在115所学校实施减灾示范校园,在4个区县建立12个社区减灾中心,在67个农村社区开展安全农家项目,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区域中心城市成都建成了成都-壹基金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雅安重建中“以儿童为中心,建设韧性家园”的经验还持续在云南鲁甸地震、四川九寨沟地震、7·20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洪涝灾害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发挥作用。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坚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重视需求为本,积极参与各项基础设备恢复,教育、医疗、养老服务设施恢复,并重点开展各类产业恢复重建项目,以推动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命,设计开展善品公社电商发展项目、百美村庄旅游示范村等产业重建项目,协助落实防止因灾返贫、致贫现象的出现。

    积极开展国家灾害救援工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社会公益力量以民间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灾害救援工作中。

    2015年尼泊尔地震,2016年厄瓜多尔、智利地震,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系列应急灾害事件的救援工作中,都有中国社会公益力量的身影。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我国政府派出了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现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壹基金、爱德基金会等22家民间组织也情系尼泊尔,为地震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救援。

    其中,中国扶贫基金会(现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不但参与了尼泊尔地震的紧急救援,更在紧急救援阶段结束后在尼泊尔进行注册,成为在尼注册的首家中国民间组织,并在卫生、教育和社区发展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5月31日,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援外工作部署,截至2021年底,基金会共向54个国家提供人道款物援助,向12个国家提供160万剂疫苗援助,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力量。

    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联合地方侨联组织,为海外侨胞抗击疫情提供物资捐赠、善款拨付、资讯服务、心理疏导等,助力稳住人心、稳在当地,努力做好助侨、暖侨工作。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相关执行单位已向海外侨胞和留学生寄送“侨爱心健康包”两万多个,涉及50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

    从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从国内到国际,我国社会公益力量不仅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身也在迅速成长,进入新时代,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李庆、皮磊、于俊如、张明敏、马兴帆参与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