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式般的连接 融合的公益 今年99公益日,不同的社会场景越来越多的被小红花覆盖。腾讯公益平台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少情景也能通过小红花这一载体随手公益,进一步降低公益门槛。多年发展后,小红花已从品牌标识升级为可捐助公益项目的爱心账户,从“做好事得小红花”进化为“做好事得小红花,小红花还能做好事”。“小红花”已然形成公益的闭环。 小红花开放体系中,除腾讯公益平台中用户捐款、捐步等善行能够被小红花记录外,微信QQ、腾讯视频、腾讯游戏等其他场景下的善行也能被小红花记录。 小红花不再仅仅是一份公益账户的记录,而是不断助力爱心流转和接力的介质,成为嫁接起花式公益的平台,在腾讯自身业务条线和外部企业合作中形成融合。 今年1月,基于小红花爱心体系推出的“益企种花”项目在99公益日期间大放异彩,企业提供的丰富公益场景让公众生活与个体行为完美结合,展现出公益新生态活动。开新能源车、使用电子发票、入住低碳酒店、扫描瓶盖电子标签、回收闲置物品、捐助产品积分等都能被公益记录,达到花式公益、低门槛参与的现实。 目前,有110家企业用好事开花,6.5亿人次用户被企业合作触达,让“人人公益”迈入近阶段。 腾讯体系中,不同业务条线间相互独立运作,每条业务线绑定着数千万的用户。除企业合作外,小红花与腾讯自身业务更加融合,腾讯会议、QQ邮箱、使命召唤等均与小红花深度绑定,腾讯产品提供及时、便捷、可靠的公益场景。 而在早期,腾讯产品仅提供符合产品属性的业务服务,公益元素嵌入产品不多。面对不同业务条线中汇集的海量用户,在现有业务线中开发出公益产品,融入小红花公益体系,激活用户心中的善意,有效引导用户直接公益。 今年99公益日腾讯将不以筹款为目标,选择从机构到用户,致力于做科技助力社会共益的探索者。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琴表示,腾讯公益平台不等于捐款平台,更多在于社交分享,培育公益文化,用户成为其关键角色。 公益日的延展 行业的再塑 筹款难一直是公益行业的痛点,99公益日之所以历来备受关注,也是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回应着这一痛点的解决方式。然而,如果社会组织过分追求每年几天的集中配捐,将绝大部分机构精力用在筹款,忽略公益品牌的内容打造、忽略机构的综合能力建设,恰恰失去的便是捐赠人。 多年来,众多社会组织和公益从业者都曾对此现象进行反思和警醒,但收效甚微。今年“小红花”受热捧,捐赠额不再无止境上涨,无疑也会让众多“失去头脑”的社会组织对项目、品牌等的内容打造重新重视。 而实际上,在“小红花”以外,今年的99公益日对筹款的导向做了更多的尝试。 首先,今年新增3000万元的“非配捐时段筹款动员激励”,在配捐时段外,以公众筹款金额和捐赠人数为考察指标,考验筹款机构的筹款质量,而非筹款数量。 其次,设立“项目全年表现激励”,考察项目筹款的人次、人数、重捐率和可持续度,让项目健康度好、机构运营稳健者获得更多配捐资源,促使社会组织修炼内功,筹款的同时,积极维护捐赠人。 第三,据了解,今年99公益日间筹款金额排名靠前的机构和项目,除了筹款数据,其更多维度的评估指标被关注。 从三日延至十日,从奖励仅限配捐时段延至可适于其他时段甚至全年,从主看筹款数据到权衡更多指标,99公益日在时间和维度上的延展,迫使着筹款机构对于发展方向不断的自我反省,这些都无疑是对于公益行业的再塑。 事实上,从前述2018年推出“冷静器”开始,腾讯对于公益行业再塑的看重,就远超于99公益日筹款本身。 针对行业的重要痛点——“透明度低”,腾讯在今年99公益日前夕的一系列举措都引发了行业内的极大反响。 4月,腾讯公益借鉴企业股东制度,召开首期“股东人大会”,让2300多名参与捐助的爱心网友对所捐项目展开问询,行使监督权利,履行推进义务。8月,通过全民招募而来的100多位“公益真探”奔赴全国各地,实地探访公益项目,并展开为期一年的观察与监督,探索长效透明化机制。 同时,开展多年的“回响计划”和“自媒体合伙人计划”都分别进行深化,追溯和还原热点事件和公益故事,以更丰富的形式将公益项目的进展和成效呈现给捐赠人。 这些举措,一方面为社会组织开发出实现透明的创新手段,一方面也督促着后者在自身的薄弱环节主动加强。 从2015年至今,99公益日在尝试回应社会组织乃至公益行业的关键痛点、激发社会捐赠热情之外,还降低了大众参与公益的门槛,将公益与各个行业、场景进行嫁接,自我蜕变的同时引导公益行业走向规范和理性,呵护每一个人的良善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