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李庆 王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社会公益力量通过动员社会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医疗援助,帮助其解决看病就医负担,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来,公益慈善在医疗救助中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从民政部发文要求探索建立医疗救助与慈善事业的衔接机制,到多部门联合要求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的衔接机制,再到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文件要求发展壮大慈善救助,重视程度不断上升。 十年来,参与到医疗救助事业中的社会公益力量越来越广泛。从具有官方背景的基金会、慈善会到企业、医疗机构、民间发起的基金会、社工机构、患者组织、医护人员发起的慈善组织等各方力量涌入,救助队伍不断壮大。 十年来,涌入医疗救助领域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元。从企业捐赠的资金、药品到医疗机构提供的治疗支持,再到政府购买服务的专项资金、互联网公开募捐活动筹集的公众爱心,救助规模不断增长。 十年来,公益力量对医疗事业的捐赠越来越高效。从给病人捐钱、捐药的个案救助,到开展大规模救助行动,从支持医疗机构发展、资助学科研究到关心医护人才、发起创办大学,着眼点日益远大。 十年来,公益力量在医疗救助中从事的工作越来越专业。从单一的资金、药品支持到预防、筛查、手术、康复全方位支持,从关注疾病到提供心理疏导、亲情陪护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救助内容不断扩展。 十年来,公益力量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定位越来越精准。从默默做项目到积极进行政策倡导,从实施个人救助到推动医保政策调整,从单打独斗到构建网络、整合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资源,综合保障逐渐成型。 社会公益力量广泛参与慈善医疗救助的氛围已经形成,社会公益力量的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困难群众减轻医疗经济负担、缓解身心压力,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慈善医疗救助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转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