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们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当口。”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表示,“今年2月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了《终止塑料污染治理全球协议》,力争2024年底达成全球协议来遏制全球污染。” 8月25日,清华大学和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共同发布了《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报告发布会上,李金惠强调,中国的塑料行业如何发展对全球的塑料价值链有巨大影响。 该《报告》认为,以源头减量、设计创新、循环利用为核心的“新塑料经济”是塑料产业的根本解决方案。长期以来,塑料产业被“获取-制造-废弃”的线性经济模式主导,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而“新塑料经济”将重点放在培养和构建系统性思维以指导塑料的生产与使用,使其不再成为废弃物,而是通过循环使用实现更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该《报告》显示,采用循环经济,将显著减少碳排放:每减少1吨原生塑料使用,可直接减排约3.5吨二氧化碳当量;若全球全部日化产品的包装采取可重复使用可重复灌装的设计,可以减少至少300万吨的塑料包装使用,新的包装生产和产品运输模式累计减排高达80%~85%;回收再利用一吨的塑料可以减少1.1吨~3.0吨二氧化碳当量,用回收再生料生产塑料制品或包装可以节约85%~94%的耗能。 塑料产业中,包装是其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2020年,中国用于包装生产的塑料总量约4500万吨,占初级形态塑料产量近半,塑料包装行业总营业收入达4300亿元。塑料包装行业的发展对推动塑料循环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报告》以塑料包装产业为切入点,分析了塑料包装产业向循环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机遇,结合“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治理塑料污染行动目标和关键举措,提出一系列推动塑料包装产业循环经济转型的行动建议。 《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的塑料循环经济政策演进,认为政策发展已覆盖了从包装的设计与生产、流通、消费到回收与处置的全过程,且随着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治理思路和模式也逐步发展丰富,已迈入以系统性思维为指导、开启全链条治理的新阶段。 《报告》梳理了塑料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五大挑战:一是缺乏对循环经济战略方向的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源头减量与重复使用的配套政策不足;二是塑料包装标准不统一、协调性差,无法充分发挥对行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三是废塑料回收的主体责任不明确,责任机制不健全,生产者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四是再生资源与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没有得到有效衔接,废塑料分拣场地缺乏,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未考虑生活垃圾分类的需求;五是塑料污染治理缺乏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考虑,片段化局部化管理弊端初显。 《报告》指出,应从设计、流通、回收再利用三管齐下,加速向循环经济转型:在设计环节,消除和淘汰不必要的包装使用,探索消费端重复使用系统的设计,从设计确保包装的可循环性;在流通环节,以电商平台为主体推动创新型包装减量,以全行业协作推进可重复使用模式落地;在回收环节,建立经济有效的塑料回收体系,加强与扩大再生塑料市场需求。 发布会上,来自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的代表围绕中国塑料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在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构建高效的塑料回收体系等主题开展了讨论。嘉宾们认为,除了中央政策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地方层面制定更多落地政策加以指引,此外企业也需承担起主体责任,发挥更多主动,引领行业转型;同时,媒体也应发挥积极的宣教引导,鼓励更多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 为了推动塑料循环经济的长足发展,《报告》提出,下一步需要着重在四大方面推动:一是构建协调一致的跨价值链利益相关方合作网络,迈向可持续的塑料循环经济;二是协同推进塑料循环经济与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是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引领再生塑料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四是加强国际政策对话与技术合作,协同应对全球塑料污染危机。(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