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专刊
   第08版:社会工作专刊
   第09版:社会工作专刊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公益资讯
   第15版:公益资讯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安踏多举并施赋能体育教师
抖音联动多家机构及达人探访贵州乡村儿童
北京东城“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取得阶段性成果
社会组织要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专刊

第08版
社会工作专刊

第09版
社会工作专刊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公益资讯

第15版
公益资讯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应对气候变化
社会组织要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千禾社区基金会气候先锋项目社区居民代表分享自己的行动经历

    ■ 本报记者 高文兴

    8月24日,第三届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专题研讨会在广州举行,17位气候专家、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代表,共同探讨了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之下社会组织参与的路径和方法,涵盖防灾减灾、农村发展、城市社区、健康等多个领域。

    本届研讨会由北京绿色阳光环保公益基金会主办,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支持。线上线下超过200位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媒体机构、社区组织、环保组织、社区居民参与了研讨会。

    从国家战略到地方行动实践

    记者了解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是国家17部门联合印发的战略文件,为新阶段下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明确了工作重点领域、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其中为社区参与气候变化适应行动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和行动指引。为此,此次研讨会从国家战略解读到社区实践经验,从政社协同到社区居民个人行动,从农业发展到疾病伤害,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气候适应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研讨会第一部分围绕国家战略解读到地方行动实践呈现展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结合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进行了解读。相比过去国家战略规划,今年5月印发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更加强调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等内容。

    广东省气象局技术总师杜尧东从硬件的提升和铺开到软件的构建,包括预警体系的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等方面,全面梳理了广东省气候中心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他透露,相关部门正在加快《广东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的立法工作,有望在今年内出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碎片化行动不如跨界联动

    研讨会第二部分聚焦农村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来自农业领域一线实践的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企业,分享了各自在农村社区开展防减灾、农业发展、社区服务等工作实践经验,以及经验背后的理论和方法论。

    气候风险呈现多灾害并发、影响多个系统,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传导。因此,在参与嘉宾看来,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不能单方面进行。以农村社区为例,这需要结合农村社区传统文化、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恢复、村民生计发展、社区自治、科学技术介入等多方面共同干预,“如此才能让多方、获得多重效益”。而这也成为会议共识。

    从灾害管理转向灾害风险管理

    研讨会第三部分聚焦城市社区的气候适应行动,介绍了城市气候韧性社区构建,同时邀请了基金会代表介绍各自在政社协同、居民个人行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不是因为厉害所以开始,而是因为开始了所以厉害。”参与了千禾社区基金会气候先锋项目的社区居民黄绮雯在气候行动上抛出了金句。

    过去一年,她与广州、佛山、深圳等地六个社区的气候先锋,在不同社区共同带动身边的居民一起通过种植社区花园、参与培训学习,提升邻里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而提升意识,正是应对行动前重要的第一步。气候先锋项目的实践已经通过积极居民的参与,逐渐影响着社区居民的气候意识提升。今年下半年,这些气候先锋个人也将与社区居民一起识别自己所在社区的气候灾害风险。

    他们的行动,也印证了壹基金灾害管理工作人员喻东的工作经验及反思。喻东从事灾害救助十多年,从实践中深刻感受到防减灾工作,要从灾害管理逐渐转向灾害风险管理。“灾害风险事前防范更重要,社区自救互救更能保障生命尊严。”

    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气候变化与各行各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应对行动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会组织作为气候适应行动的重要参与方该如何行动?与会嘉宾也进行了深入交流。

    参会代表普遍认为,社会组织尤其是在社区一线工作的组织,更加接近公众,工作更接地气,从多个方面来看,都是社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参与方。

    暨南大学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马文军教授在研讨会上解释了气候变化与健康伤害关系,为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应对行动提出了一些“跨界”意见。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很多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政策的落实需要社会组织在公众层面提升大家的气候意识,通过重复传播和政社合作,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杜尧东表示,社会组织在社区层面的行动上已经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和思考,但除了埋头干活,更要“抬头”参与到政策建议、参与到相关气候应对标准制定的工作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改变的发生。

    参会的社会组织也达成共识:不管是基金会,还是在各个领域工作的社会组织,都需要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到具体工作中,站在各自的位置参与,发出多元的声音,推动多元相关方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气候影响群体被看见并且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