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记者 李庆)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对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刘喜堂表示,作为最后一道兜底保障安全网,在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方面,我们国家近些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这里面的社会救助体系既包括民政部门负责的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也包括相关部门负责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以及受灾人员救助等。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低保、特困、临时救助这三项一共支出资金1260.7亿元。受疫情、灾情影响增加的困难群众,主要以遭遇临时性、突发性困难为主,不少群众户籍还不在本地。民政部门主要通过临时救助来保障这部分人的基本生活。 截至今年6月,全国城乡低保共救助4062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700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362万人;全国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734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554元,今年上半年累计支出低保资金926.2亿元。下一步,民政部将指导地方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低保政策落实力度。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有关低保扩围增效的要求,民政部在完善低保制度方面做了一些制度上的创新,比如把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过去低保制度是按户保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家庭都纳入进来,把低保边缘家庭的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就形成了按户保和按人保的结合,从而使低保制度更有容量。再比如,鼓励各地将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从过去的县下放到街道和乡镇,从而加快低保审核确认的时限。再比如,核算家庭收入的时候,按照规定适当扣减一些刚性支出和必要的就业成本,对实现就业后的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这些低保家庭也不马上退出,给予半年到一年的渐退期,使低保覆盖更多的困难群众。这些创新性的政策是低保扩围增效的政策依据,民政部将指导地方进一步细化、实化这些创新性举措,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下转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