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李庆 7月下旬,正值孩子们的假期,鄂温克族小鹿艺术团的排练厅里充满了欢歌笑语。走进排练室,精神抖擞的学员们正在认真地排练着,他们身着各色民族服装,手持羊皮手鼓,舞步声铿锵有力,眼神中充满自信。这群青年学员所跳的舞蹈、使用的乐器均源自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他们也正是鄂温克族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是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的。它与一般的文化遗产不同,主要是靠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族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华熙生物发起了“云中系列”,旨在挖掘、传承和推广散落在中国大地即将消逝的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艺术展、互动体验、歌舞、美食等表现形式,传承、推广这些文化瑰宝。 从“云中牧歌、云中山歌、云中藏歌、云中蜀歌、云中滇歌”,到“云中儿歌、云中渔歌、云中乡歌、云中家歌、云中情歌、云中华歌”,每年的“华熙云中”都会遵从一个主题。 12年间,“云中”系列公益项目先后走进超过50个城市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行程逾12万公里,累计帮助来自35个民族的286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向国内外舞台,让世界听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强音。 “云中”公益和鄂温克“小鹿艺术团”的渊源 “华熙云中”和鄂温克族的缘分开始于2009年夏天。当时,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和家人来到呼伦贝尔休假,旅途中偶然走进了鄂温克族地区,被淳朴乡民们欢快的鄂温克族歌舞深深感动。 赵燕发现,当地的鄂温克族人中几乎没有年轻人,传统民族文化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 “我们能用怎样一种形式将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及其他在中国大地上快要消失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的遗产,进行很好地传承、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是萦绕在赵燕心中的问题。 基于此,“华熙云中”系列大型文化公益活动正式启动。因为受到鄂温克族驯鹿民族文化的感染,“华熙云中”公益第一年就以草原风光风情为题材的“云中牧歌”拉开序幕。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不足3.5万人。这个民族没有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歌曲、舞蹈、音乐过去都无法记录,只能靠口口相传。时代变迁,会说鄂温克语言的孩子越来越少,珍贵的鄂温克族音乐舞蹈艺术也面临失传。 “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民族,才会爱别人。”作为一名鄂温克族的歌唱家,乌娜特别热爱自己的民族,她一直在演唱鄂温克的古老民歌,也创作了很多新的歌曲。2013年,她与丈夫一起创办了小鹿艺术团,免费招募本民族的孩子学习传统舞蹈、歌曲、乐器以及鄂温克族经典文艺作品,传承鄂温克民族文化。 “华熙云中”大型文化公益项目负责人王刚介绍说,2016年,小鹿艺术团受邀来到北京,参加“华熙云中”大型文化公益项目“云中儿歌”。演出现场,孩子们的纯净歌声获得了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后,“华熙云中”团队得知孩子们一直在零下30摄氏度的室外排练,耳朵都长了冻疮;艺术团不仅运营艰难,招生也遇到困难,鄂温克民族文化面临难以传承下去的窘境。“华熙云中”公益项目团队及时伸出援手,为孩子们在当地自治镇租下了两层楼的培训教室,练功房、热水间、服装道具一应俱全,孩子们能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排练。 如今,随着小鹿艺术团的不断壮大,“华熙云中”又给小鹿捐赠了600平方米的新排练厅。“很多草原牧区来的孩子路途比较远,都在我们这吃住。现在条件好太多了,排练室、宿舍、厨房、洗澡间、服装道具一应俱全。这激励着我们要更加努力,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未来争取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乌娜说道。 编织传统文化璀璨的未来 在“华熙云中”公益连续七年的资助和陪伴下,小鹿艺术团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不到20个孩子发展到如今拥有近200名学员和老师。 这其中除了有鄂温克族,还有来自达翰尔族、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的学员。小鹿艺术团不断增多的小传承人们,也成了当地促进文化传承、加强多民族交流的纽带。 比如,鄂温克族通古斯部落的德格金,就是在小鹿艺术团成长起来的文化传承人。在她爸爸和姥姥的影响下,德格金和姐姐乌日汉都非常喜欢本民族的歌舞文化。 不过,鄂温克族通古斯部落人口现在仅有1700多人。部落里流传下来的传统歌曲只有一二位老人会唱,一些民族歌曲在年轻一辈中也只有德格金姐妹会唱。 2022年年初,“华熙云中”团队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帮谱曲并为德格金姐妹进行录制,共同抢救这些濒临消失的鄂温克民族歌曲。 “我们正在主动跟老一辈学习保留下来民族歌曲,要不以后真的就没人会唱了,我们要把现存的通古斯歌曲都学会,传承下去。” 7月下旬,“华熙云中”团队再一次走进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鄂温克族小鹿艺术团。同时,“华熙云中”为小鹿艺术团捐赠的600平方米新排练厅正式启用,华熙生物润百颜携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为小鹿艺术团捐赠了服装、钢琴、口弦琴、羊皮手鼓等教辅设施,连同润百颜带来的护肤品,为鄂温克族乡村美育教育再添爱心。 如今,鄂温克的“小鹿”们带着民族原生态节目,从呼伦贝尔草原走到了北京、上海、安徽、深圳等地,不仅登陆了央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的舞台,还受邀赴日本、蒙古国演出,今年小鹿艺术团的表演登上央视春晚,向外界展示出鄂温克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这些都激发着越来越多的当地孩子自发学习和了解本民族的语言、艺术、文化,并引以为傲。 今年即将读高三的德格金正在为考取中央民族大学而努力。而那些像德格金一样的“华熙云中”公益的孩子们,也因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而自信,通过民族艺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 据了解,“华熙云中”公益正在筹备帮助鄂温克民族录制更多即将消失的传统歌曲,保护鄂温克民族文化如莫日格勒河一样源远流长。 从艺术扶志到乡村振兴 作为“华熙云中”的发起人,赵燕认为,“云中精神”就是帮助文化传承人重拾文化自信,让更多人感受民族文化之美,为民族文化守护者解决未来生存和发展问题,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化更好的发展。 赵燕谈道,“华熙愿做公益路上的光源,保护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传承人燃起对未来的希望。” 比如,2019年“云中家歌”以“家文化”为核心,邀请来自佤族、彝族、土家族、汉族客家人等10余支少数民族的数十位艺人走到舞台上,传承及弘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云中渔歌”以长江流域为背景,通过摄影、纪录片、文献、装置等艺术表现方式描绘一个地域在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下的现实生态,推动传统和当代的融合与对话;2015年“云中滇歌”则收集了云南红河、大理、丽江等区域的布扎、瓦猫、紫陶、民族服饰等丰富的民艺作品,结合绘画、摄影作品、纪录片、民艺的装置作品,搭建了一种可听、可感、可触的空间体验…… 在赵燕看来,“华熙致力于与民族文化携手同行,这项公益活动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相辅相成的美丽相遇。” 这样的“云中”愿景也同样照进了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如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等,通过挖掘这些地区的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并进行艺术创新传播,帮助民族文化传承人们走出大山,收获更多的鲜花和掌声,同时反哺家乡经济,带动家乡变化。 又如在“云中山歌”的采风过程中,广西乐业县的“红心猕猴桃”也被带出大山,进入城市。后来“红心猕猴桃”逐渐在全国热卖,给当地文化和经济都带来了改变。 如今小鹿艺术团的第一代小学员已经变成了老师。鄂温克族经过近1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鄂温克族的文化也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进行挖掘和保护。 回首“华熙云中”团队长达12万公里的采风历程,其足迹遍布内蒙古、广西、西藏、四川、云南、安徽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城市民族聚集地。 “华熙云中”公益不仅身体力行帮扶民族文化传承人,帮助他们重拾民族文化自信、获得生存发展能力,而且积极以艺术扶“志”,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得到融合发展,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