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专刊
   第08版:社会工作专刊
   第09版:社会工作专刊
   第10版:社会工作专刊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数字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孙嘉怿与“我为烈士来寻亲”
做烈士回家路上的“提灯人”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专刊

第08版
社会工作专刊

第09版
社会工作专刊

第10版
社会工作专刊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数字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06月1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孙嘉怿与“我为烈士来寻亲”
做烈士回家路上的“提灯人”

    孙嘉怿向小学生介绍战斗历史

    孙嘉怿在陵园里祭奠烈士

    1985年出生的孙嘉怿,曾经陪同抗美援朝烈士家属去往朝鲜,她是年龄最小的同行志愿者。

    十几年来,孙嘉怿把大多数个人时间用于陪伴老兵和为烈士寻亲。2017年,孙嘉怿在网上创建了‘我为烈士来寻亲’话题,截至今天,阅读量超过七千万。孙嘉怿和同伴已经为1088名烈士找到家人。其中,不少烈士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

    这位宁波姑娘将故事送给了蒙尘的往事。在孙嘉怿还年幼时,她曾在家中翻出一个铁盒,里面是外公抗美援朝的证书。孙嘉怿从没见过外公,长大后,她想起了这个铁盒,却发现它不见了。寻找外公的故事,这是孙嘉怿为烈士寻亲的源头,也是她至今尚未能弥补的遗憾。

    ‘多可惜啊,一不注意,这些故事就消失了。’孙嘉怿说。

    过中朝边境时

    工作人员向照片敬礼

    去朝鲜,是一些烈士家属第一次出国。2018年,孙嘉怿陪着抗美援朝烈士家属,前往朝鲜祭扫。孙嘉怿记得:“有的烈士家属,从坐上丹东的火车那一刻起,就开始流泪,一直哭到祭扫结束。”

    坐上火车的,有烈士家属的子女,六七十岁,年轻一些的侄辈也已经40多岁。孙辈不多,除非是一大家子共同出行,孙嘉怿解释:“去到朝鲜祭扫,一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了,对家族来说是大事。”

    这趟旅程,申请时填报的理由就是“祭扫”。过中朝边境时,一位烈士家属的旅行箱被抽中,要求打开检查。当工作人员看到箱子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照片时,他们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站立敬礼。

    在朝鲜的烈士陵园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合葬在一起。一块纪念碑上,用中朝两国语言密密麻麻地列着烈士的名字。往里走,是一排排单独的墓碑,有的写着“无名烈士”。

    白菊留在了刻着红色五角星的墓碑上,烈士家属们从头找起,有人看到了家人的名字,“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起来。一位老人,用拐杖敲打着地面,看毕一圈后,大声地问着:“爸爸,你到底在哪里?我和你的儿媳都来了。到哪里才能找到你?”

    “没有找到名字当然很遗憾。”孙嘉怿说,“有的家属并不知道亲人究竟葬在哪一处。他们只知道,亲人就在朝鲜。”

    一些烈士陵园建在山上。孙嘉怿记得,天气很冷,朝鲜导游穿着玻璃丝袜,陪着烈士家属搬运花圈。一位导游问孙嘉怿:“中国的年轻人还记得这段历史吗?我很少碰到年轻人来。”

    孙嘉怿心情沉重:“我们来了。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来。”

    一张残缺的全家福

    等了66年

    为烈士寻亲,大致有两种方向。一种是为墓找人,墓地上或许记录了烈士的名字、家乡,需要在烈士的家乡寻找他们的家人。

    另一种是为人找墓。孙嘉怿会收到烈士家属的求助,往往是烈士姓名、大致牺牲年份和牺牲战役。这也是最难的一种,“成功率不会超过30%。一场战役战线可能很长,涉及到很多地方。牺牲后就地埋葬,难找;重伤后转移到后方,也难找,连当时为他们治疗的护士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孙嘉怿解释。

    如果没有烈士证,就连确认牺牲战役也不容易。孙嘉怿接触的烈士家属中,有人没有等到亲人,只等到了归来的战友带来牺牲的消息;有人从家书推断——家书突然中断了,最后一封信提到了哪里、哪场战役。

    寻亲的烈士家属中,不少是烈士的旁系亲属(侄辈等),这背后也是沉重的故事。孙嘉怿说:“许多烈士牺牲时年龄太小。他们还没有成家,没有子女。他们人生中最亲近的亲人就是父母,但现在,他们的父母也去世了。”

    一位烈士遗孀等了66年。吴秀真的爱人冯世杰在1950年去往抗美援朝战场,而后,家书突然中断了。吴秀真一度误会了丈夫,便撕碎了全家福,后来才得知丈夫已经牺牲。

    2019年,孙嘉怿帮助吴秀真找到了冯世杰的墓地,吴秀真拿出了那半张全家福。借助影像修复技术,这张全家福终于完整了。

    她从寻找外公的故事

    变成寻找更多烈士

    孙嘉怿接触抗美援朝烈士家属时,是2008年。彼时,她正在寻找外公的生前部队。

    孙嘉怿从来没有真正见过外公,外公在孙嘉怿妈妈18岁时就已去世。关于外公的故事,童年的孙嘉怿只知道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是一名侦察兵。

    在老房子二楼的柜子里,年幼的孙嘉译曾找到过一个铁盒,里面装着外公的证书。她还找到过两张黑白老照片,都是穿着军装的外公,清秀俊朗的年轻模样。

    等到孙嘉怿长大了,对外公的了解在艰难地增加着。装着证书的铁盒消失了,或许是在搬家中遗失。家人记得,外公曾经多次带着他们去看《奇袭白虎团》,一部讲述抗美援朝侦察兵的故事,“其实就是他自己想看”。在家人的记忆里,外公曾经很喜欢讲述战场上的往事,但他们几乎都不记得了,包括外公生前的部队、经历过的战役。

    倒是一位与外公交好的老人记录了更多细节。在家人的帮助下,孙嘉怿找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博客上写下了一篇外公讲述的战场故事,其中一部分写着:得知即将停战时,一位小战士高兴得跳出了战壕,却被子弹击中,牺牲在了黎明前的黑夜……

    这篇博文随着博客网站的关闭也消失了。关于外公的故事,只能靠孙嘉怿自己寻找。她加了许多老兵群,一进群就问:“宁波出发的是在哪一个部队?”

    也是在这期间,孙嘉怿认识了抗美援朝烈士家属黄军平,他正在寻找烈士二伯的墓地。后来,黄军平确定:在朝鲜的开城英烈墙上,国内登记在册并有详细记录的烈士10084人,无归属烈士5152人。

    “那时我才知道,有这么一群烈士,他们的故事还没有人知道;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还在寻找烈士亲人。”孙嘉怿说,她从寻找外公的故事,变成寻找更多烈士。

    到现在,孙嘉怿和同伴们一共为1088名烈士找到了家,但还未找到外公的生前部队。

    今年清明,“我为烈士来寻亲”团队原计划去往辽宁沈阳、福建东山等地烈士陵园,替烈士家属祭扫。但因为新冠疫情,这个活动不得不暂停。

    等到疫情缓和后,孙嘉怿将继续为烈士寻亲。她希望,“我为烈士寻亲”团队能够更好地连接烈士家属与各地部门。

    在孙嘉怿的童年,她刚发现装着外公证书的铁盒,故事也才刚刚开始。那时,老师曾经问过她长大后的梦想,她回答:想做考古学家。

    孙嘉怿说:“现在,我虽然不是考古学家,但也是在保存、追溯历史了。”

    (据《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