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聚焦两会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聚焦两会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数字
   第15版:社会创新
   第16版:公益第1访谈
我看见孩子眼中闪烁着光芒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聚焦两会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聚焦两会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数字

第15版
社会创新

第16版
公益第1访谈

新闻内容
2022年03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孔东梅:
我看见孩子眼中闪烁着光芒
做乡村美育的“追光者”公益援藏援疆大有可为传承红色基因

    孔东梅在四川甘孜走访调研,与东润资助学生合影

    孔东梅在新疆克州受资助学生古丽哈尤木家进行家访

    ■ 本报记者 高文兴

    三月初春,刚经历了一冬严寒的北京陡然升温,和风送暖。

    与孔东梅的再次见面,就是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下午。一如既往,知性、真诚、落落大方,是眼前这位女性公益领袖带给所有人的印象,与之交谈,如沐春风,甚是应景。

    作为东润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东润基金会”)理事长,孔东梅又一次如数家珍地向《公益时报》记者讲述基金会各个项目的最新进展——经历了抗击疫情对于机构的锻炼和洗礼后,用她的话讲,东润基金会如同“一夜之间长大”,在过去的2021年取得了长足的突破。

    在机构第二个五年的发展期内,孔东梅表示,东润基金会将继续深耕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及红色革命老区的青少年教育事业,努力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和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

    与孔东梅交谈下来,你会发现,东润基金会及其个人在公益道路上取得的成绩,并非因其特殊的家族背景,也并非因其成功的从商经历,而是女性面对公益的特有优势——细心、温暖并执着。

    如同她所说,因为她捕捉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就决心把这丝微光放大,义无反顾地做教育公益路上的“追光者”。

    “基金会一夜长大”

    《公益时报》:去年全年,东润基金会的各个项目无论在资助金额还是覆盖地区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能否详细介绍这些项目的最新进展?

    孔东梅:2021年是东润基金会厚积薄发、全面发展的一年,在教育领域不断深耕细作,“东润启航”“东润益师”“东润美育”等项目全面升级扩大、逐步体系化,地区从原来的立足新疆,到如今的四川甘孜藏区、青海玉树藏区以及河南、江西的红色革命老区,受惠学生从困境高中生群体扩展至困境中小学生群体,帮扶形式也得到扩展。

    2021年也是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也指明了接下来的重点和我们的方向,要持之以恒的把事情做扎实,发挥慈善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价值。

    《公益时报》:这样的升级和扩展,是出于基金会怎样的战略考量?

    孔东梅:我国目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乡村学校盖得越来越多、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互联网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普及也在逐渐铺开,有些乡村学校甚至可以媲美城市学校。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依然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依然凸显。

    东润基金会自成立起就专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均衡等问题。在第一个五年内,我们抱着边做边学的心态,在南疆等地实践我们的教育扶贫理念,积累了大量经验。从第二个五年开始,我们逐步拓展项目地区、资助金额及帮扶方式等,努力实现教育公益的体系化,将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地区。

    《公益时报》:新冠疫情蔓延了两年之久,在牵扯精力的同时,势必也会对机构开展教育公益项目带来影响,东润基金会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的呢?

    孔东梅:对于中国公益领域、基金会行业,新冠疫情都是一次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极大提升自身的机遇。对于东润基金会来说,正是抗击疫情中的及时、高效反应,使得我们迅速成长,基金会好像在一夜之间长大。

    2020年初,武汉正面临非常严峻的时刻,东润基金会迅速成立专门针对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子女的“东润抗击疫情医护保障及子女教育专项基金”,在一个月内为武汉及湖北其他地区的97家医院、1613名一线的医务人员、979名医务人员子女筹集了5000万元资金,并且一对一地捐赠到受益人手中,这对基金会上上下下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使我们具备了在高压下圆满完成目标的能力。2021年,我们继续在抗击疫情方面发力,并且第一时间响应水灾紧急救助,这都为我们开展基金会常规项目带来了能力和自信上的提升。

    做乡村美育的“追光者”

    《公益时报》:东润基金会在教育公益上的一个特色是扶持乡村美育体系,并且投入不小,为何要在乡村打造美育教育呢?

    孔东梅: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孩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而启发孩子创造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艺术教育,但大多数时候,艺术教育与贫困偏远的乡村儿童绝缘。然而艺术能抚慰心灵,乡村儿童更需要艺术教育,他们同样有感受美和艺术的需求。

    这个项目的灵感也来自于委内瑞拉一个非常有名的公益项目,该国一名音乐老师将喜爱音乐的贫困孩子们组成一个乐团,让这些孩子远离了当地街头巷尾打架斗殴的不良风气,并且让他们提升了自信。这个项目后来变成了委内瑞拉国家层面的公益项目,数百个儿童和青少年乐团陆续成立,大大改善了该国贫困青少年的面貌。

    当时我们借鉴了这个项目,便首先在北京周边的打工子弟学校以及新疆、云南等地去考察可能性,结果出人意料,民间的力量很强大,热爱音乐的孩子和民间团体无处不在。相关教育部门也认为,在考取高等院校的同时,让孩子们能够登上艺术的舞台,展现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他们同样也是圆梦的过程。

    在另一端,艺术界的有识之士也同样重视乡村孩子的美育发展,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的美育支持平台得以搭建。我为这个项目起名“东润星尘”,因为我觉得乡村的孩子就像天空中的一颗颗星星、宇宙中的一粒粒尘埃,但却足以发光发亮。

    《公益时报》:我感觉这个独特项目的成功和作为女性公益领袖身上的特质——细心、温暖、执着等,是分不开的。

    孔东梅:是的。女性一般更具有同理心,更加细心、耐心,对于女性、儿童等公益领域,具备天然的视角和关怀。在很多社会事件中,女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她们对弱势群体的遭遇更加感同身受。当我看到乡村孩子们眼中闪烁着那种享受美的光芒,散发出的追求艺术的渴望,我就在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帮助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散发出更美的光芒?

    如今,国内的知名艺术家对我们鼎力支持,国外也有著名的音乐学院主动要与我们合作,冬奥会上唱响奥林匹克会歌的也是来自乡村的孩子,教育部门最近也在实施“双减”政策,所有因素都在向好,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坚持把乡村美育做下去。

    公益援藏援疆大有可为

    《公益时报》:东润基金会当年第一个项目就选择了新疆,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孔东梅:当年我在新疆多地调研时,看到当地有许多孩子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界的向往,但当地教育资源却相对缺乏,我很受触动,以个人名义资助了一些孩子,后来进一步萌生了建立基金会的念头,更系统、更专业、更持续地帮助更多孩子。

    东润基金会成立后,地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上的新疆便成为了基金会重点关注地区。东润启航奖学金项目开展之初,我带队赴新疆调研,发现与中东部省份相比,新疆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小的落差。教育的滞后势必为新疆地区的发展带来诸多制约,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当地人才是新疆的必行之路。

    此外,教育还能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东润基金会希望通过东润启航项目,精准对接、支持国家的重要大政方针,为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再加一块压舱石。

    《公益时报》:社会组织如何在“援藏援疆”方面切入并发挥价值,能否谈谈东润基金会的经验和理解?

    孔东梅:在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社会组织如何转变思想、积极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中,是一项需要长期思考和创新的课题。

    对于公益项目,我觉得,要想真正理解和帮助一个群体,还是要走进他们的家庭,你会感知到很多站在远处或高处无法获知的事情。只有在对当地环境、人文和发展现状等综合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求,才能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以东润启航项目举例,基金会在多次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在新疆等欠发达地区,许多家庭条件困难的优秀学子因为缺乏资金、缺少物质上的支持,纷纷放弃学业。由此,基金会与当地部门直接对接,发放奖学金,项目高效透明,保障资金落实到每一个受益学生。这其中,要与当地政府充分沟通,与当地相关政策充分融合,比如通过“奖、贷、勤、补、免”多位一体的资助政策,东润启航项目树立融入当地教育体系,给奖教助学以社会力量的补充,受到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欢迎和好评。

    传承红色基因

    《公益时报》:你如何看待自身身份对慈善事业的影响,什么样的原因使你与乡村产生了深深的联系?

    孔东梅:作为毛泽东的后人,我们这些晚辈没有从他身上继承物质财富,但得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的,让我们受益至今。外公对我们晚辈教导最多的,就是做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淳朴气质与达观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伟大的革命精神,更是我们历久弥坚的“家风”传承。

    每到一个项目地,基金会团队都会去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革命传统,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发扬是最好的传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折射出新时代光芒,这既是东润基金会的职责,也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