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聚焦两会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聚焦两会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数字
   第15版:社会创新
   第16版:公益第1访谈
残疾人经济、教育、就业等状况明显改善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聚焦两会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聚焦两会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数字

第15版
社会创新

第16版
公益第1访谈

新闻内容
2022年03月0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残疾人经济、教育、就业等状况明显改善
《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发布

    残疾人与参与的制约因素

    3月1日,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了《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全面总结了残疾人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十三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残疾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残疾人如期实现了全面小康,残疾人事业迈上新台阶:农村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残疾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15周岁及以上残疾人识字率接近79%,残疾人融合教育得到加强;残疾人就业政策逐步完善。

    蓝皮书还介绍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备战参赛相关情况和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康复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现状。

    残疾人经济、教育、就业等

    状况明显改善

    蓝皮书指出,我国残疾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但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2020年,非农业户口的残疾人低保/低收入人口占比有所下降,但占比仍达23%;而农业户口的残疾人除建档立卡之外的贫困比例达到28%以上。这些残疾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比较脆弱,家庭发展较为艰难,“脱贫未脱困”的现象较为突出,面临较高的返贫风险。

    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持续改善,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2020年,15周岁及以上残疾人识字率接近79%。从年龄段看,60岁以下各年龄段的不识字人数居高不下,尤其是15~19岁、20~24岁和25~29岁的残疾人不识字人数占比均超过20%。2015年至2020年,登记残疾人口中未上过学的人数占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数占比提升近七个百分点,但是受教育呈现较大的城乡和地区差距。

    残疾人就业比例上升,就业质量有所改善。2020年,残疾就业人数较2019年有所增加,就业质量也有所改善,个体、创业和灵活就业占比呈现下降趋势,按比例就业和公益、辅助就业占比逐年提高。2020年,未就业残疾人数较2019年下降近10万人。未就业残疾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以家庭成员供养和社会救助为主。

    社会保障逐步改善,但是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2020年,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获得缴费补贴的占比和人数均有所增长,获得缴费补贴的占比均超过60%。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持续上升,参保比例有所提升,其中养老保险参保比例超过90%,医疗保险参保比例超过97%。在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反而有所增加,享受医疗救助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

    社区无障碍持续改善,但残疾人服务仍然有待加强。银行、信用社、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商店、小卖部等出入口平整或有坡度的占比稳定增加,且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无障碍建设项目和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有无障碍体育器材的文体活动中心占比明显增加,对减少残疾人体育参与的障碍、推进残疾人体育融入具有积极意义。

    在经济发达地区,社区为残服务开展较早,相关制度和规范较为完善,其服务机构也相对完善。村(社区)建有康复服务站的占比呈现较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各村(社区)建有康复服务站的占比较高。残疾人体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场地设施、公共服务、健身指导等公共服务集中于东部地区与城市中心区,乡镇、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文体基础设施相对较少。

    残疾人体育活动

    需求仍得不到满足

    目前,残疾人所参与的活动大部分仍然是由残联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缺少活动经费是制约残疾人自主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体育活动场所和适配器材的缺少也是阻碍残疾人参与活动的重要因素。

    鉴于残疾人群体的身心特殊性和体育需求的复杂性,他们希望参与体育的方式,多偏向于在特定活动场所与其他残疾人一起活动,对于场所、器材的易得性、好用性以及组织化程度要求较高,这是大部分地区都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这个短板暴露得更加明显,本就相对缺乏活动机会的残疾人群体,在疫情发生以来活动空间更受限,体育需求更得不到满足。

    蓝皮书指出,应立足包容性计划与专项计划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首先,扩大“全民健身计划”及其他体育政策的包容性。“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应从理念到实践倡导残健融合,针对残疾人群体制定更加细化和可操作的政策条款。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应纳入体育局“六个身边工程”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纳入政府、体育局工作规划、计划、经费、考核等方面,由中残联和体育总局联合制定“关于残疾人体育实施‘六个身边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用以指导更好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另外,需要重视政策的量化标准。

    其次,建立相关部门“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出台一项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相关部门各自原有的工作体系和制度,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各自角色,进一步界定政府、市场、社会以及政府不同部门的职责权限,在政策内容、立法执法、财政投入、组织机构以及舆论宣传等方面进行整合。

    最后,明确残联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和定位。残联要充分运用标准制定、部门整合、设计建设、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等形式的政策工具,将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大格局。同时,考虑到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应出台专项发展计划,由残联提供计划及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健身示范点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康复体育进家庭合作机制。

    残疾人康复体育

    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蓝皮书指出,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康复体育是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间,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较大成就,“十四五”时期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增多,残疾人康复体育仍面临较大挑战。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的支持下,康复体育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要发展残疾人康复体育,下一阶段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提升。

    (一)纳入国家发展大局

    着眼“十四五”发展和残疾人实际需要,做好康复健身体育工作顶层设计,会商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为维护残疾人体育权益和实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重要保障。积极履行国务院全民健身部际联席会成员单位职责,主动参与相关事务融入国家体育事业大局。

    (二)明确政府职能部分的主导作用

    应充分认识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个性化突出,且社会化、多元化强的特点,进一步突出政府在推动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主体责任,主动融入事业大局,争取政府职能部门在推动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服务中的领导、指导和支持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三)深化康复健身社会保障体系及服务模式改革

    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城市及乡镇之间残疾人康复体育发展水平的差距,确保社会保障福利高质量全覆盖,探索将康复体育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畴。创新残疾人康复体育服务运行模式,加大政府购买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服务力度,扶持残疾人体育助残社会组织发展,采用“社会资本参与+社会组织管理+政府购买”的多部门协作联动的康复体育服务运行模式。

    (四)完善残疾人康复体育资源配置

    均衡各地区康复体育资源配置,重点加强社区资源配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残疾人康复体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研发残疾人健身康复器材,创编普及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项目和方法,加强残疾人康复体育配套标准的制定,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设施配置的规范化。加强体医融合,探索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治疗师入驻社区或残疾人康复机构,完善残疾人康复体育运动处方数据库。拓宽残疾人康复体育咨询获取的渠道,搭建残疾人康复体育线上服务平台,建立“互联网+居家康复体育指导”的体医融合服务新模式。

    (五)加强残疾人康复体育人才培养

    打造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名师金牌课程,构建残疾人康复体育人才培训实践基地,完善残疾人康复体育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加强体育、临床、康复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体医融合专家人才库,开办体育院校附属康复医院,搭建体育院校和医疗康复机构的互通互助平台,不断提高残疾人康复体育人才培养输出的质量。

    (六)增强残疾人康复体育意识

    科学健身知识普及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须进一步加大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的宣教力度,持续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体育权利、体育价值和意义的认识,积极营造社会体育扶残助残浓厚氛围;大力开展科学健身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各级各类媒体,采取多种方式普及健身知识,弘扬健身文化,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不断增强广大残疾人科学健身意识和参与意愿。

    (皮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