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会工作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数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定制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加大培育扶持力度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专题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会工作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数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02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定制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博士村长”团队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高山万亩蔬菜基地合影

    近年来,贵州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各大高校优先支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重点领域,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瞄准人才缺口、确定培养目标,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人才,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育人才,以实践为基础

    近年来,贵州师范学院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需要,打造了一批校内外一体、校企事业携手的“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团队。通过从校外聘请优秀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承担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课程的教学任务,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插花绣是布依服饰的常用绣法之一,绣时就像插花一样,沿着剪纸形状边缘往内绣。”在贵阳市乌当区偏坡乡布依文化展示中心,布依服饰制作技艺的市级传承人陈慧珍讲解绣法要点,来自该校旅游文化学院2020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40多名同学在这里开展了一堂生动社会实践课。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跟岗锻炼、实操学习,是我们实践课程中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指导教师王明说,长期以来,该专业坚持“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今年,贵州师范学院依托陈慧珍传统技艺工坊,举办了贵州布依族织染绣创新应用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为偏坡布依服饰制作技艺培训指导了100余名后备人才,丰富和提高了布依服饰制作技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此外,还为“贵州阳戏”“松桃苗绣”“水东宋氏传说”“王阳明传说”等国家、省、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提供专业指导服务100余次。学校在为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与共享资源的同时,也实现专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双向增效。

    派干部,以需求为导向

    “原来我们村子也可以这么漂亮!”今年,在镇远县金堡镇贵界村村民大会上,贵州民族大学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汪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村子未来规划设计用三维立体的形式具象呈现,并制作成视频在会上播放,赢得了村民点赞。

    汪威多年从事旅游规划及乡村建设理论研究,2021年5月,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适应新发展阶段的人才需要,贵州民族大学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开展新一轮驻村干部选派工作,为乡村发展“定制”干部。

    为帮助地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学校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学院特别组建了乡村振兴博士服务团,首期由包括汪威在内的八名博士为主体组成,涉及城乡规划、旅游规划、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多个专业,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智库作用,为地方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就是发展的底气。”博士服务团在编制村庄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民族村寨保护和风貌提升等多个方面为当地提供服务。未来,学校还将逐步扩大博士服务团队伍和服务内容,从学校层面组建以博士为主体兼顾教授、专家的“贵州民族大学博士服务团”,开展好“博士送智下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地方做好乡村振兴相关规划,开展特色民族村寨保护与风貌提升建设;同时开展好“博士送课下乡”,继续发挥学校“百名博士讲党课”的优势,与地方政府共建“金堡大讲堂”,搭建以党建引领的新时代农民培训平台。

    强服务,以产业为抓手

    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服务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为方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汇聚人才。”

    聚焦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对标成立12个服务专班。贵州大学通过“专家产业”模式,以人才为纽带,以产业为抓手,广泛开展产业示范、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全面助力贵州农村产业发展。在息烽县石硐镇猕猴桃种植基地,该校农学院教授龙友华指导推广运用高枝牵引技术后,果树增产增收,果农增收致富。

    2017年,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正式起航,学校依托人才优势,构建了“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工作模式,在产业扶贫、科技服务、人才支持等方面积极作为。共组织300余支“博士村长”队伍、超过10000人次深入到贵州省46个县开展服务。

    此外,该校还通过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深度挖掘教育资源特色与优势,结合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建立帮扶县乡“新时代‘三农’实践所”等,帮助县乡基层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据《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