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世界首个‘双奥社区’正式落地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同一天,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雕像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公园揭幕,与2008年落成的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三人的雕像一同构成‘奥林匹克人物组雕’,成为‘双奥之城’北京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个位于北京老城胡同深处的街道,与奥运会有着怎样的深刻情缘?北京普通社区居民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奥林匹克梦想?我们走进东四街道去寻找答案。 700岁街区与世界连接 漫步在东四街道的老胡同里,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崇礼住宅、恒亲王府、段祺瑞宅,还有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在东四一条到九条的这些巷子里,各种级别的文物院落多达20处左右。 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是京城最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这片历史悠久的街区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之初就与奥林匹克结下不解之缘。 “位于东四街道的青蓝大厦曾作为北京奥运会早期申办和筹办的办公所在地,借助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东风,东四街道创造性地建设了世界首个奥林匹克社区。”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副主任张国忠说,随着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东四街道又申请创建“冬奥示范社区”,进而成为世界唯一的“双奥社区”。 “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萨马兰奇和邓亚萍来过我们这个(奥林匹克社区)公园。现在,公园又添了巴赫先生的雕像,我们东四居民太兴奋了!”东四老居民赵俊杰说。 无论是夏季奥运会,还是冬季奥运会,都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大国首都形象的重要契机。雕塑、建筑等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勾连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城市景观,向世界、向未来展示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 在“家门口”守护奥运文化 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侯琨表示,双奥社区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的唯一性,更在于其文化的包容多元与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十余年来,住在这里的奥林匹克社区人,自觉守护奥运文化、传递奥运精神,为建设“双奥社区”幸福地忙碌着。 61岁的东四街道居民龚虎彪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从小就对体育运动感兴趣的龚虎彪有着深深的奥运情结。 当年,龚虎彪带着自制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倒计时牌,在倒计时500天、400天、300天、200天、100天,以及开幕当天与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倒计时牌合影。“每天都在期待,每天都在畅想。”龚虎彪说。 随着冬奥脚步的临近,龚虎彪用葫芦烙画的方式迎接冬奥。生动的“冰墩墩”、“雪容融”形象出现在龚虎彪的作品中。“葫芦有接福纳喜的寓意,它寄托着胡同居民喜迎冬奥的美丽愿望。奥运会再次来到家门口,我们要让全世界看看我们老北京的精气神儿。” 在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东城区回民小学教师郝涛看来,另一种冬奥文化守护和精神传递的方式是积极参与到“全民运动”中。“身为奥林匹克社区人,如果不懂体育、没一项‘本事’还真不行。”郝涛说。 “国运盛,体育兴。我们已经迎来了全民运动的时代。”郝涛说,每一位东四人都将快乐和体育融进生命里,自觉担当起奥运社区建设者、奥运精神传递者、奥运文化守护者的角色。 古都文化融合“奥运遗产” 成为“双奥社区”的东四街道,把奥林匹克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涵。 东四胡同博物馆正以街区“文化会客厅”的身份,成为赛时和赛后国际文化交流的场所;东四四条、六条、九条胡同正在进行冬奥主题的系统化设计……奥运、古都、冰雪、节庆、胡同五大元素注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中,体现着古都文化与奥运文化的有机融合。 在“双奥之城”北京,奥林匹克精神融入了平凡百姓的生活,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轨迹。 在东四街道,有一支由200多名居民自发组成的“双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召集人赵俊杰说,这是一支由群众自发组织的、以青少年为主体、带动家庭参与、辐射社区建设的志愿服务队伍。 自2012年起,侯琨用8年时间走遍了举办过冬奥会、夏奥会、青奥会的26个国家的47座城市。虽然国外许多城市的奥运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式都值得称道,但侯琨最为赞赏的还是北京。 “东四社区,把奥林匹克精神和社区建设进行了融合,是老百姓身边的奥运遗产利用的典范。社区里常举办迷你马拉松胡同跑、冬奥知识大讲堂等特色活动,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做奥林匹克精神的践行者、弘扬者。”侯琨说。 在东四奥林匹克文化体育中心门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这样一行字:“古奥运会最光辉之处在于:美和尊严。”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这句名言,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已经成为“双奥社区”的座右铭。 (据《参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