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余和 2021年11月的一天,广州荔湾区中山八路10号的华润万家慈善空间一片热闹。在一间临时课室内,摆着一块白板和十余张桌椅,十多名心智障碍青年在学习职业技能;已经20多岁的他们,过去很少机会接触到这些培训,进而通过就业融入社会。 “慈善空间”创益计划,正是近年来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与广州市慈善会共同推出、助力慈善之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如今,各区慈善空间发起的常态化公益慈善活动,已经涵盖了扶贫助困、乡村振兴、为老服务、社区发展等多个领域,“人人慈善为人人”的慈善氛围逐渐下沉社区,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们看来,只要将公益慈善融入日常的空间,都是慈善空间,它没有限制参与方式和关注领域。我们希望越来越多慈善空间在这座城市涌现,让公益慈善变得触手可及。”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秘书长徐丹分析道,这座城市一直充满爱心,有人关注志愿服务,有人定期助困助学,还有人聚焦教育和阅读,但如何让这些爱心通过公益慈善有效释放,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开端: 慈善正被更多人看见 实际上,慈善空间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于是,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减少或清除社会发展的障碍,便显得尤为重要。广州鼓励公共场所设置慈善空间的初衷,正是希望通过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慈善空间,打通广大市民参与公益慈善的“最后一公里”,让公益慈善触手可及,营造出“人人可慈善”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构筑和完善慈善生态,将广州建设成为真正的“慈善之城”。 为此,广州在2016年5月便启动了慈善标志创建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已创建慈善街道、慈善社区(乡村)、慈善广场等慈善标志超过200个。比如北京路步行街每年都会举办公益慈善嘉年华,广州塔会举办慈善垂直马拉松……丰富多样的慈善活动,一次次点燃广州市民参与慈善的热情,让慈善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创建慈善标志,其实只是第一步。《2020年广州慈善榜分析报告》指出,近年广州个人捐赠比例偏低,应进一步推动慈善氛围的构建,实现慈善活动的广覆盖和常态化,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尤其是提升公众参与慈善、支持慈善的热情。同年,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与广州市慈善会推出“慈善空间”创益计划,明确慈善空间申报条件。 慈善空间并不限制慈善捐赠额和慈善活动范围,而是鼓励申报的公共服务以及商业场所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已有资源,将自己的公益慈善计划付诸日常实践。因此,无论是慈善募捐、志愿服务,还是公益沙龙,或是垂直领域的公益行动……只要融入公益慈善元素,都可以申报慈善空间,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有机会接触公益慈善并参与其中。 据南海食街慈善空间负责人许明标透露,在南海食街慈善空间,“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慈善火花,比如结合长者饭堂送餐配餐,利用大屏幕推广从化慈善项目,结合从化米粉的销售筹集慈善资金,或者由社会组织举办乡村老人生日会,让更多困境老人感受到关爱等。” 广州图书馆慈善空间相关负责人亦对慈善空间的发展颇为期待,“对广州图书馆而言,无论是推广阅读,还是助力残健共融,都不能光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慈善空间可以引入更多对口资源和项目,一同推动相关议题。” 而令毕业后公益基金秘书长李忠黎印象深刻的是,毕业后公益基金站慈善空间作为白云区首个慈善空间正式揭牌不久,便引起不少街道或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希望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投身公益慈善,“慈善空间正被更多人看见,发现‘公益慈善’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现状: 数量增加,关注领域多元 核对条码、推销产品、协助结账……在每个工作日的早上9时,数十名来自广州各地的心智障碍青年便会准时到达华润万家慈善空间,参加华润万家与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者服务协会一同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公益职业课堂。 由于特殊教育体系未涉及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当心智障碍人士走出校园的象牙塔,想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并不容易。目前,广州逾万名成年心智障碍者因为缺少一技之长,在就业路上屡屡碰壁。针对这一痛点,华润万家慈善空间结合了商场用工需求,与心友会联动开展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资助项目——心智障碍青年就业培训计划。 每天上午,体验了商场入职培训的特教教师针对报名参加培训的青年特点,分解后勤、仓库、专柜、保洁等工作任务,至今已有四十多名青年进入课堂学习。而在华润万家支持下,其中十多名青年更是进入商场,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实习,部分青年成功转正,获得一份正式工作。 华润万家慈善空间负责人透露:“该公益项目将长期开展,定期输送实习工作岗位。而通过职业培训适应工作环境的青年们在商场内备受同事喜爱,这给很多家长带来了希望和方向。” 实际上,广州还有不少类似的慈善空间。各种不同的慈善空间,涵盖了公益慈善的各个细分领域。 广州从化区南海食街企业慈善空间发起了“松柏”行动,化身爱心饭堂,每周三中午,大厨为当地长者搭配免费营养餐,服务员陪老人唠家常;而一月一次的长者生日座谈会更是在当地掀起尊老爱老新风潮。 位于天河区的广州图书馆慈善空间,不仅设立了视障服务区,也为未成年人设立专门服务区域,并针对老年人、来穗人员等提供电脑培训,让阅读和文化推广更加无障碍。广州白云区青年之家毕业后公益基金站慈善空间,则结合自身特色打造融合社区阅读、困境青少年扶智扶志、志愿者培育、公益项目合作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公益平台…… 202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鼓励公共场所设置慈善空间。同年,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与广州市慈善会为全市慈善空间颁牌。而率先挂牌为慈善空间的,则多是早前已经融入公益慈善元素的公共或商业场所,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亮点,从残健共融、为老服务,到阅读推广、儿童保护…… 如今,广州市慈善空间挂牌数量正持续增加,关注的领域日渐多元,每个空间都在聚焦各自关注的社会痛点。 未来: 配套激励机制,打造品牌 广州是一座有爱的城市,这里的企业和市民虽然都有着乐善好施的传统,但务实的做事风格让他们在参与公益慈善时,更喜欢选择低调而为,极少声张。目前,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正积极在全市推广慈善空间,引导更多“低调”的爱心企业和公益慈善组织设立慈善空间,希望借此向社会各界进一步传递“人人慈善为人人”的理念,通过慈善空间告诉更多人,再小的善举都可以大声说出来,都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客观而言,尽管慈善空间创建工作已经开展一年多,但其覆盖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更有慈善空间的负责人指出,慈善空间的设立还需要配套更多的激励机制。 “当我们想要设立慈善空间,把心智障碍青年请进商场并提供就业支持时,这已经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决定的事情,各个部门都会考虑和权衡人力、客户、成本等诸多因素。”华润万家慈善空间负责人说,“我们从2016年开始已经深度参与服务,并获评2019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大家看得见改变和效果,所以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而对于更多准备设立慈善空间的机构、团体或社区而言,能否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机制,依旧重要。 对此,未来广州将为优质的慈善空间引入传播资源,并直接推荐参与一年一度的广州慈善榜活动;同时,也将不断推动慈善空间品牌建设,发动街道社区、商业广场、图书馆、连锁门店、游客中心等设置慈善空间,将慈善空间打造成广州市的品牌慈善项目。 同时,广州还将推动同类慈善空间开展更多的互动与联动,汇聚优势资源,把各自的公益慈善项目做好,将公益慈善的故事讲好,并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更好地指导和支持优质慈善空间及其公益项目的发展。 “我们也希望慈善空间可以在不影响自身运作的基础上,开放给优质的慈善活动或项目,而慈联发挥平台作用牵线搭桥。”徐丹说。(据《善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