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会工作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数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陈经纶:经纶天下 慈善济世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专题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会工作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数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01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陈经纶:经纶天下 慈善济世

    陈经纶(中)亲自参与了所有“陈经纶品牌学校”的建筑设计

    改革开放之初,陈经纶(右)回故乡新会,驾驶拖拉机与乡亲热络交谈

    ■ 本报记者 高文兴

    2022年1月16日,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陈经纶在香港辞世,享年97岁。

    陈经纶,1925年出生,祖籍广东新会陈冲。17岁随父经商,继承祖业,任香港金满米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但令陈经纶名满天下的是由他出资捐建的、遍布全国的学校、医院等机构,他也因此被誉为‘爱国爱乡的典范’‘兴学育才的旗帜’。

    富贵不忘邦乡

    广东新会,扼粤西南之咽喉,踞珠三角之要塞,境内西江、潭江两大水系,奔流不息。潭江两岸,村镇星罗密布,中有乡名“陈冲”者,便是陈经纶的故乡。

    陈经纶的祖父陈澄波从这里走向佛山,后赴香港,白手起家,奠定陈氏一脉百年事业的根基;陈经纶的父亲陈瑞祺,则是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少年,后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香港“米王”。

    陈澄波、陈瑞祺以“邦乡乃家之源,富贵不可忘”教育后来者,其中,“乡”指的就是故乡陈冲、新会,而“邦”,则指中国。百年来,在新会大地上,陈氏三代——陈澄波、陈瑞祺、陈经纶——兴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养老院以及自来水厂、道路、码头等等诸多惠民之举随处可见,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家族对故乡的深情;百年来,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些紧要关头,陈氏三代捐输国难、振兴中华的义举,同样镌刻在华夏大地上。

    陈经纶虽然出生在英国占领时期的香港,但从他咿呀学语之日起,便以新会为故乡,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而这份归属感,则越是年长越是深切。

    1979年正月初四,新会罗坑镇专门为陈氏家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召开了千人平反大会。远在香港的陈经纶并不知道家乡发生的一切。直到有一天,陈经纶收到罗坑镇党委书记给他的一封亲笔信。他被家乡政府为他和他的一家人所做的事情感动了,回信给镇领导说:“你们为我的已经残破的祖屋作价的3万元,我收下,但祖屋千万先别忙照原样重建,如果要建,由我来出图纸。”不久,图纸出来了,是一座三层新式住宅楼。他在3万元赔款的基础上又添加了18万元,然后对家乡地方领导讲:“反正祖屋盖好也没人回来住,现在我再添点钱,把它盖大一些,给家乡人做幼儿园或澄波小学的教师宿舍都可以。”后来,这座白色的三层小楼真的成了澄波小学的教职工宿舍,整个楼里只有地下大厅摆放着陈瑞祺先生的铜像和祖宗牌位。

    1982年,罗坑镇举办了“陈公公益事业展览”,56岁的陈经纶应邀回来参加展览开幕式。这是他第一次回归故里,但从此开始,他为家乡及祖国的捐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1982年,陈经纶家族以“陈瑞祺纪念基金会”的名义捐赠32万港元,兴建新会县罗坑侨联大厦和陈冲乡轮渡码头;同年,捐款10万元人民币,赈济四川省水灾灾民;

    1983年,捐赠15万港元兴建罗坑变电站;同年5月,捐赠105万港元扩建和修建陈冲、山咀两所澄波小学;同年,捐赠1400多万港元兴建罗坑镇陈瑞祺中学;

    1984年2月,捐资30万元兴建陈冲墟15米宽、1.2公里的水泥马路;同年3月,捐资3万港元兴建陈冲乡陈瑞祺工商楼,面积400平方米;捐资10万元扩建新会华侨中学;捐赠323万元人民币兴建陈冲自来水厂工程;

    1985年,捐赠450万港元,重新兴建“慈贤孝医院”,并赠送大批医疗器械;

    1986年,捐赠42万港元,兴建山咀学校;捐资44万港元扩建罗坑澄波小学;捐资100万元兴建新会市人民医院;捐资10.8万港元为会城镇购置卫生垃圾箱;捐资20万港元助建环城中学;捐资10万港元予新会人民医院作装修院舍之用;斥资550万港元扩建新会人民医院;

    1987年,捐资1600万元兴建“新会陈经纶中学”;同年10月,动员社会各界集资400余万元,扩建华侨中学;同年,资助新会市荷塘镇35万元兴建职业中学;

    1988年,捐赠60万元兴建新会华侨中学新校区;捐资300万元兴建江门五邑大学陈瑞祺科学馆;捐资40万元,兴建以其母之名命名的“潘宝芬敬老院”;捐资5万元在陈冲天湖建“老人之家”;捐资8万元建中兴里办公楼;

    ……

    陈经纶及其家族在故乡的每一个慈善项目背后,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陈经纶在家乡的每一次扶危济困,都是对前人最好的纪念。有一次,他看到乡人从井里打水洗衣服,想到井里的水是有限的,有时没有水,乡亲们要去河里取水,走很远的路,就决定在这里建一个自来水厂。于是,1994年4月,他捐助1300万港元,在龙门水库下建日供水量1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3.2万乡亲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食水自来化的愿望。为建设水厂,他多次前往龙门水库察看水源,询问库容量和水质化验情况,亲自选定自来水厂址。建成后,水厂通过了由广东省建设厅、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组成的检查组检查验收,成为省“农村先进水厂”。专家们认为,罗坑自来水厂重视水源保护工作,生产工艺先进,制水流程合理,水质达标,环境整洁优美。

    在一个正在走向富强的国家中,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参与家乡建设,参与国家发展,某种意义上说,陈经纶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超越了其陈氏家族前人。

    广布教育薪火

    上世纪80年代,重投祖国怀抱的陈经纶也目睹了内地教育的滞后。从第一次到内地开始,他就决定为家乡、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他先后在广东、北京、杭州等地捐资上亿元兴办了一大批中小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承担全部或部分办学费用,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同时,也以其榜样作用,吸引海内外华人华侨支持祖国教育发展。

    1989年,陈经纶捐资2700万元重建北京朝阳中学,是其在内地教育慈善活动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北京朝阳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最早可追溯到1921年。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学校的不少房屋已成为危房,教育设施相对陈旧,教育规模较小,仅能容纳数百学生。陈经纶第一次到朝阳中学的时候,很难相信在北京首都还有这样破旧的学校。

    为重建朝阳中学,陈经纶多次前往北京,并从香港聘请工程师参与图纸设计,与教育部门和施工人员一道研究建筑方案。那段时间,他一下飞机就直奔学校,不进校长室,而直接到工地,不管楼盖到多高,他都会戴着安全帽,爬上脚手架,询问建筑进度,考察建筑品质,从学校整体规划、绿化方案,到喷水池、垃圾箱,关注入微。有一次,他在北京开完会准备返回香港,登机前几小时,忽然想到学校的事情,就打车到工地现场查看。

    学校于1989年4月奠基,1991年6月建成。这是一所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中学,可容纳学生1200多人。为表彰陈经纶的功绩,北京市政府特将学校命名为“北京陈经纶中学”,成为北京市较早具备现代化办学条件的完全中学。

    其实,陈经纶热衷于兴学建校,在回到内地之前便一贯有之。

    最早在1964年,香港喇沙书院的贺文修士创办“喇沙下午班学校”,并决定将其拓展为中学。他找到陈经纶,表明了办学的想法。陈经纶表示同意支持建校计划。后经争取,由政府当局拨地,教育司拨款200万元,陈经纶家族捐款50万元,兴建中学,这便是后来的“陈瑞祺(喇沙)书院”,是陈瑞祺去世后,陈经纶等陈氏后人兴办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的项目,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不乏如今香港各路精英人士。

    从陈经纶祖父办夜校算起,陈家支持教育事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陈家虽不是香港巨富,但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投资规模已为中国之最。他们捐资兴建了大中小学多项教育设施,而寄托着陈氏家族对振兴祖国满腔希望的“经纶教育品牌”,更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人生为善最乐

    陈经纶发妻陈钰书于1981年不幸病故。1988年,陈经纶与杭州人张蓓瑛结为连理,所以对杭州特别有感情。

    他捐资2000万港币,在杭州建设了“陈经纶体育学校”,于1993年8月竣工;该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其中包括罗雪娟、吴鹏、孙杨、叶诗文、杨雨、傅园慧等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被誉为“游泳冠军摇篮”。1999年他还捐资50万元人民币,建了“淳安县陈经纶希望小学”,受聘为名誉校长。2007年,陈经纶和金庸、斯蒂芬·霍金、丘成桐一起,被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陈经纶辩证地认为,为善之举,既帮助了有需要的贫苦人,也在本质上帮助自己。

    “我的父亲有句名言:凡恶切勿作,系善要奉行……现时有些人,家产有几百亿,留给后代子孙,子孙不但不多谢,反骂你这老头令他不得好睡,夜晚花天酒地。同时树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儿,财产迟早有一代花光。相反,若多做善事,留些福荫,则可以把你对后世子孙的关爱保存得较为长久。”陈经纶用最“接地气”的语言道出他的为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