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份《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前)》(以下简称‘报告’)揭示了从理念到行动,北京奥组委如何为冬奥会绘出美丽中国的底色。 可持续原则融入奥运会筹备的各个阶段。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介绍,围绕“可持续·向未来”的可持续性愿景,从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个方面,制定了119项具体措施。 在可持续的办奥规划中,所有冬奥会场馆都将被持续利用、反复利用、综合利用,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在设计之初,北京赛区新建的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就充分考虑了这一问题,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由此产生。冬奥会赛时项目大道速滑主要使用外圈400米跑道,而场芯创新性地设计成两块标准冰场,使得整块冰面可以同时容纳2000人上冰。 位于延庆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世界上第十七条赛道。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介绍,雪车雪橇项目危险性较高,因此在规划时,就在比赛出发区下方的三分之一处,一处较缓的地方,给公众预留了一个出发区,为赛后向公众开放提供条件。目前,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已获得国际奥委会批准,将于“五一”开园。 但延庆和张家口赛区都是雪上场馆,只能在冬季开展项目体验和比赛。要实现场馆四季运营,要利用赛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优势,建立一批户外运动项目,如健身跑、越野跑、山地自行车、登山攀岩等;同时,带动区域特色旅游休闲、山地度假等产业。李森透露,张家口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春、夏、秋三季休闲度假、避暑旅游的人数其实远超冬季滑雪的人数。 而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快速交通联络线,又将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冰雪、人文、自然资源贯通,连成一条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引领周边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在“最美冬奥城”的建设过程中,延庆有了三条高速、一条高铁,对外交通瓶颈全面打破,电力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历史性接入了管道天然气,能源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多家国际品牌酒店齐聚延庆,还打造了“延庆人家”品牌民宿体系,“冰雪+旅游”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延庆赛区周边的后黑龙庙村,从一个低收入村成长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为了让冬奥会的红利最大惠及当地百姓,北京奥组委开展10万人次的大培训,带动7000多人实现家门口高质量就业。 延庆赛区周边有一支海陀农民滑雪队,以张山营村民为主,目前已有近百名队员。其中,30多人取得专业机构认定的资格证书,当上滑雪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据不完全统计,在张家口崇礼,每5人之中就有1人从事和冰雪相关的工作,超过三万人直接或间接进入冰雪产业和旅游行业。 在全球契约中国网络执行秘书长韩斌看来,居民成为冰雪运动产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一线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得以不断提升,这样的可持续成果体现了北京冬奥会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权益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生态环境保护被提到重要位置。李森说,施工中遇到植物,能避则避、能让则让,尽量就地保护原生树木;无法避让的,采取近地保护或迁地保护措施。如今,延庆已有多个保护区和冬奥森林公园。建设场馆的同时,还特别建立或留有野生动物通道,安装人工鸟巢,恢复和重建动物栖息地。 2019年以来,延庆赛区周边多次监测到野猪、狗獾等野生动物,2021年,红外相机拍摄到有效照片和视频1.4万余张(条),监测到兽类11种,较2019年增加了1种,鸟类18种,较2019年增长6种。曾参与这些工作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对办奥过程中中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赞赏。 一些绿色经验转化成制度创新。严家蓉介绍,此前对于雪上场馆,国内外都没有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市和河北省联合研究制定《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空白。“北京冬奥会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创造了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个覆盖奥运会筹办全领域、全范围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严家蓉说,北京奥组委与北京市相关部门合作,形成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作为地方性指导标准,对以后大型活动、大型赛事的举办都能起到引导作用。 “正如报告所述,北京冬奥会正在助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向世人展示面向未来的、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些实例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高度评价,他表示,北京冬奥组委在国内外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之下,成功将国内外各方对可持续性议题的关注提高到新的层次。 (据《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