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会工作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数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疫情下西安志愿者的一天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专题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会工作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数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01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疫情下西安志愿者的一天

    军工社区外卖骑手志愿者用电动车转送医护前往下一个核酸采样点

    一名志愿者正呼唤群众下楼采集核酸样本

    十三朝古都西安,这个拥有1300万人口的大城市,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封控管理。做为普通人,在2021年12月23日居家之后,配合做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

    西安疫情正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医务人员、志愿者、城管人员、人民警察等,许许多多的逆行者连续多日奋战在抗疫一线,在残雪未消的街头瑟瑟发抖。而那些奔波的身影、那些沉重的脚步,构成了时代洪流下个人生活的拼图,真实映照着逆行者的日常。

    为此,记者通过线上采访的方式和三名社区防疫志愿者进行了对话,听他们讲述抗疫的一些值得铭记的瞬间。

    收到送来的暖贴和饼干

    还是挺温暖的

    由于目前西安疫情形势严峻,防疫志愿者们每天都要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每天都要完成超负荷的工作特别辛苦。

    此次第一位受访者杨女士是做会展行业的,平时会接一些商演主持活动,此次疫情也是在自家小区做志愿者。“疫情严重的时候最先停摆的就是会展行业,所以也没有工作可做,就想给抗疫出份力,希望西安能够早点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生活。”杨女士告诉记者。

    而和其他志愿者不同的是,杨女士是“直接上岗”的。

    “本来是在青年聚和小蜜蜂志愿者公众号上报了名,但是报名之后是需要的时候才会联系,所以一直没有消息;在封城第二天小区做核酸的时候,做完问了一下现场其他志愿者还要不要人,负责人说当然,越多越好,然后就给我拿了志愿者小马甲,我拿了衣服回家穿了个秋裤换了就直接上岗了。”杨女士告诉记者。

    而像杨女士一样的志愿者在他们小区里还有许多,涵盖各个年龄段,都是小区内的业主来无偿帮忙的。“大家都是想出自己的一份力,而且听说志愿者报名的平台有几万人都报了我觉得这么多人万众一心,西安肯定没问题!”杨女士说。

    开始杨女士的任务是负责维持核酸检测人员秩序,但由于当天小区所有人要采完,采样的地方人手不够,杨女士就被安排去辅助医务人员采样,主要是帮助采样的医务人员给群众扫码、试管贴标签、换试管等。

    从中午临时上岗到晚上10点左右采样工作收尾时,杨女士负责的整个核酸检测小组共采了六千多个样本。问及她做志愿者的感受,她表示:“其实在核酸现场偶尔也会怕一下,因为大家到我跟前都会摘口罩,而且我穿的防护服护的不是特别严,但是工作起来的时候就顾不上多想。”

    志愿者不辞辛苦的同时,也得到了民众们的“双向奔赴”。杨女士告诉记者:“在做志愿者的时候,有人给我们送了暖宝宝,有人送了几盒饼干,感觉还是挺温暖的。”

    志愿者做了多轮

    才敢告诉家人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疫情防控歼灭战中,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贡献力量,为这座城市尽快好起来而努力付出,在疫情防控时期为小区居民筑起一道“爱”的防护墙。

    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二位受访者已经在岗位驻守了多日,她告诉记者,已经数不清次数,从“封城”开始,做了多少轮核酸,就当了多少次志愿者。而对于被选中做志愿者的经历,她用“幸运”二字来诠释:“很多人都想当志愿者,这可能是从心底迸发出的本能吧,现在停工在家也有时间精力,跟我一起报名的的人就很多,只是我比较幸运,刚好被选中了。”

    回忆起报名的细节,受访者说:“我自己是因为那天全市核酸检测压力比较大,检测的人从早到晚检测了一整天,差不多晚上10点左右社区还有几个小区没检测完,录入信息的人员冻的受不了,于是社区在我们小区群里问谁电脑使用熟练,可以做志愿者帮忙录入信息。当时报名的人非常多,可以看出来社区人员很激动,阿姨发语音声音都是颤抖的。我是做财务工作的,有笔记本和外接键盘,录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信息效率高,就选了我和另一个女孩。然后第一次工作他们比较满意,就顺利踏上了志愿者之路。”

    受访者的工作是负责他们社区部分小区核酸检测时录入信息,遇到持“一码通”二维码的居民,就要手动录入身份信息。最开始要求隔一天做一次核酸,他们就隔一天去一次;现在是每天做一次核酸,他们就每天都坚守在岗位,而第一天做志愿者就工作到了凌晨3点。

    由于前几天防护措施不到位,怕家里人担心,在做了好几天志愿者之后才选择告诉家人。她表示:“现在医生到位了,大家也熟练了,不会再搞到半夜两三点了,冷是冷点但初心未变,没有遇到纷争等影响情绪的事情,整体感觉轻松有价值。比我们辛苦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负责捅嗓子的核心检测人员今天已经转战了五六个小区,他们比我们这种临时工辛苦,也经历更多。”

    一天下来站了9小时

    走了2万多步

    第三位受访者杨先生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志愿者的时候,正好从延安回到了西安,在居家观察中。

    根据杨先生讲述,因为自己是一名党员,在志愿者服务这方面相对比较有经验,并且觉得这个时候社区肯定需要帮忙,需要大量的人进行疏导。因此他晚上和物业联系,但没有收到回复,第二天早上联系了社区之后,正式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第一轮志愿者工作并不是非常顺利,由于物资紧缺,志愿者们就自己戴着口罩穿上志愿者的小马甲上任,在核酸监测点给做核酸的人员进行疏导,要求他们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左边是持“一码通”的人员,右边是老人和没有身份证的人员,一天下来一直反反复复地喊,也没有小喇叭,有的志愿者嗓子都喊哑了。

    而第一天人比较多并且安排的不是很合理,做核酸的秩序也并不好,出现了许多吵架的、插队的“小插曲”。

    杨先生告诉我们:“因为没有太多防疫的经验和措施,虽然对志愿者的工作充满了热情和激情,但回家还是保持高度警惕,做了防护措施,在全身消毒之后还将当天穿的外套放在了门口。”就这样,杨先生结束了第一轮的志愿者工作。

    隔了一天后,也就是西安“封城”后第二轮核酸开启当天,杨先生也开启了第二轮的志愿者工作。根据他回忆,相对于第一轮核酸检测频频出现的插曲和混乱,第二轮便采取了策略,逐栋楼一栋一栋往下叫,这样不但避免了人员全部集中在一块,既减轻了聚集的风险,排队的秩序也有所提升。而比较暖心的是当天还有其他志愿者买的梨和枣,在社区的办公室熬了一锅梨枣御寒汤,给防疫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御寒。

    2021年12月25日西安天气突变,下起了鹅毛大雪,室外的检疫人员和志愿者都非常辛苦。杨先生告诉记者,他当天只穿了一条秋裤,来来回回围着工作区域跺步,最后冻得实在不行,才进去喝点梨枣御寒汤。他当天站了9个多小时,走了2万多步。

    而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杨先生也观察到一个细节:每做一次核酸,防疫人员就要用消毒的凝胶或者消毒液在手上反复地洗,因为如果做完核酸不进行消毒的话,就有可能会把病菌感染给第三个人或后面的其他人。但这样一来,他们自己要承担的就是反复清洗、反复受冻。

    “我喷了一点给自己手上,真的真的特别冰。”杨先生说。除此以外,他还告诉我们,在这次志愿服务中,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医务人员的艰辛,许多做登记的医务人员就在一个地方坐着不动,不能吃不能喝,一直重复着一个动作。

    而当杨先生的志愿者工作进行到第三轮时,除了在工作上更有经验以外,防护措施也越来越完善。根据杨先生讲述:“第三轮时喇叭也多了,社区也提供了一些口罩和一次性手术衣;另外,还有一些国企的朋友看到了这类情况给我们捐了6套防护服和10个面罩,这样一来,至少我们自身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据统计,当天共有23名志愿者,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员聚集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杨先生第一次做志愿者了,早在去年河南受到暴雨侵袭之时,杨先生所在的延长石油就组织进行救援,带着企业捐助的物资在河南一共奋战了6天。而西安疫情防疫工作时由于特别冷,许多志愿者就把暖贴直接贴在了皮肤上,导致直接烫伤。由于情况紧急,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总结

    当下,一轮一轮的核酸检测工作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志愿者们的工作也仍在继续。而在与他们的对话中,也能深刻地体会到民众们对西安疫情从最开始的混乱、害怕,到逐渐平静和配合;核酸检测过程中的“小插曲”也越来越少。

    突出其来的疫情在打乱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重塑着我们的精神力量。在武汉疫情、郑州暴雨、西安疫情中,我们看到的是全国人们众志成城、互相帮助;看到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看到的是平凡人群中的一颗颗英雄之心。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多个省市的医务人员来支援西安、并为西安捐助物资。

    而通过采访志愿者群体,我们除了看到所有无偿去逆行的民众以外,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医务人员的辛苦,看到了“志愿者眼中的防疫人员”。他们“一人一消一采”,冻到手僵,为了套上防护服而衣衫单薄,动辄通宵达旦、不眠不休,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加辛苦。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群众的安全,众志成城打好这场抗疫攻坚战。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而春天,相信就在不远处。

    (据《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