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新闻
   第05版:寄语
   第06版:年度关注
   第07版:年度关注
   第08版:年度关注
   第09版:社会组织
   第10版:社会组织
   第11版:社会组织
   第12版:企业
   第13版:企业
   第14版:企业
   第15版:人物
   第16版:人物
   第17版:人物
   第18版:公益项目
   第19版:公益项目
   第20版:学术机构
   第21版:学术机构
   第22版:展望
   第23版:展望
   第24版:
行业推动力学术机构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专题

第03版
专题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寄语

第06版
年度关注

第07版
年度关注

第08版
年度关注

第09版
社会组织

第10版
社会组织

第11版
社会组织

第12版
企业

第13版
企业

第14版
企业

第15版
人物

第16版
人物

第17版
人物

第18版
公益项目

第19版
公益项目

第20版
学术机构

第21版
学术机构

第22版
展望

第23版
展望

第24版

新闻内容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行业推动力学术机构

    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展中,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自1998年清华大学设立NGO研究所开始,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就一直伴随着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见证了行业从幼苗到成熟的每一个阶段。这些研究机构在影响行业政策走向、为社会组织提供决策依据、助力开展公益实践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政部于2021年9月30日印发的《“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提出,“强化研究宣传。发挥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智库作用,深入开展社会组织政策理论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规律与模式。”

    可以说,慈善理论与政策研究已经成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之一。近年来,行业对慈善理论研究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并涌现出一些典型的公益项目,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实现双赢。

    2016年5月,中国慈善联合会联合敦和基金会推出了“敦和·竹林计划”。该项目面向全国40岁以下的在校硕士生、博士生、青年学者、慈善组织从业者等,就公益慈善文化、慈善理论体系、慈善政策、慈善模式等研究领域开展研究资助。这一项目也成为解决我国慈善事业专业性、研究型、年轻化人才不足的问题的一次创新探索。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公益慈善专业、设立公益慈善研究中心,成为行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2021年11月,首批40家高校联合发起了《关于共同推动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倡议》,倡议发出后一个月内新增十余所高校响应。可以说,公益慈善研究及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前期积累。

    据敦和基金会分析,目前我国各学科领域的慈善研究平台和基础设施逐渐建立,如2017年3月成立的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2019年10月成立的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2020年9月成立的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以及从2021年10月开始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正在向中国社会学会积极申报、推动成立的公益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此外,有关行业发展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并有效回应了社会发展和业界关切,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定参考。如,从2021年初开始,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牵头策划组织了十期“慈善法治”主题系列沙龙。沙龙汇聚各方探讨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捐赠的法律规范等十个主题,并将会议成果形成文字建议递送有关部门。

    但整体而言,目前的慈善研究仍缺乏有分量的深度研究和系列成果,且一些研究仍处于对微观层面的“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缺少对重大基础理论以及政策实务层面的有效回应。未来,还应加强理论研究成果向公共政策转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破”和“立”。(皮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