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间诱人的阅读室 光洁的书桌、明黄色的座椅陈列在教室正中,紧靠墙边的是一排排高书架,2500多册书在书架上舒展开来,等待每一位爱书的少年…… 这是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联合发起的所带来的阅读天地。从甘肃的黄土地到两广的丘陵山区,从湘西的大山到海南岛的中心,甚至在海拔2900米的高原……这样的阅读教室,自2019年起陆续在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2所偏远村小落成。 在贵州毕节草堤小学的语文老师兼阅读室管理员范艳眼里,阅读教室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在家里看不到书的乡下娃儿知道,原来书能这么丰富,我们学校也能有这么多好书”。 阅读教室刚建成之际,范艳回忆,看书的孩子也不多。40个学生走进去,不到两分钟,20多个孩子就“逃”出来。相比读书,操场上的游戏更有吸引力。 “那就从最简单的一点一点来”,范艳和同事们“手腕”尽施:先挑学生们喜欢的绘本摆着,督促学生从“这一小本看起”;然后再层层加码,“看完以后写,哪怕写一句话、两句话、三句话”。 慢慢地,范艳觉察出一些变化。留在教室里静静看书的学生越来越多。现在,学生们见了她第一句话总是,“老师,什么时候轮到我们班看书?”范艳笑道,这个迄今已有超过3000册图书的阅读教室,已经成为草堤小学学生们眼中“最大的诱惑”。 装着数千册书的教室,是这场阅读试验的发生地,但并非唯一。 “阳光关爱·i读计划”试图通过一位位领读人——学者、作家、科学家、世界冠军、导演、演员、音乐家、主持人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让阅读主动走近孩子,让“好处”生动鲜活。 在阅读课上,乡村少年跟随登山家张梁目睹极昼极夜,立于雪山之巅;也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一起“潜入”水下,追随“南海Ⅰ号”初探考古;还携手文化学者于丹跨越时空,领略大唐春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三年来,三十余位各行各业的杰出领读人来到乡村,携手来自全国的热心志愿者,站到“阳光关爱·i读计划”的讲台,讲述他们与阅读的故事。乡村少年们正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和世界万物发生关联。 阳光普照大地 作为乡村儿童应有的一项文化权利,阅读既关乎乡村的现在,也关乎乡村的未来。 事实上,从政府到民间,一股合力正在形成。从2007年开始到2012年,全国范围内搭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村文化惠民工程——60万个农家书屋散落于60万个乡村,每个书屋的1500册图书里,少儿类约占10%。 不少企业、个人也陆续在乡村学校捐建书屋,不断完善乡村阅读基础设施。在公益界,已经形成从乡村阅读资助、基础设施提供、项目效果评估和一线阅读推广的行业生态体系,其中,绝大多数把目光投向中西部省份的乡村小学。 2019年,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发起“阳光关爱·i读计划”,正是合力中的一种尝试。 近三年来,它不仅捐建阅读教室和捐赠超过三万册全新书籍,试图打通获取阅读资源的“最后一公里”;更通过连接政府、企业、公益组织以及领读者、乡村教师、家长、社会公众等,构建阅读共同体,让乡村少年“爱上读书”。 一个可循环、有实效、易推广的儿童阅读模式逐渐成形,并不断吸引更多参与者,守护乡村少年的阅读权利。争取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通过试点小学创造阅读的“示范效应”,邀请更多学区教师参与培训;联动幕天公益、担当者行动等专业公益机构,确保阅读指导的专业性;不仅向学生推广阅读,还将领读志愿者、乡村教师、学生家长拧成一股绳、化作一盏灯。 作为东风日产“阳光关爱”公益行动的子项目,“i读计划”沿袭了“阳光关爱”十三年来的初心:奔走在乡间,通过乡村教师帮扶、物资捐赠、公益课堂等多种形式,为欠发达地区师生持续提供精神支持与物质帮扶。 三年来,东风日产持续发动车主、员工、经销商等上下游关联方的力量,既有轻松的线上公益助力,亦有深度的实地参与。2021年,项目还新增“阳光课堂”,结合STEAM跨学科教育理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孩子们解开汽车飞驰的奥秘,体验工业科技的魅力。 阳光之后,冰雪消融。那些曾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的种子,已悄然破土、发芽。沿着十三年乡村公益求索之路,播种与耕耘还将继续,直到“阳光普照之处,再无精神贫瘠”。(王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