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10月,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一汽-大众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进入考察阶段。项目专家组实地走访初审筛选出20个潜力团队,了解团队实力、深入探讨申报案例的研究目的与路径,推动和挖掘汽车环保创新领域的前沿课题。 作为一汽-大众企业社会责任战略2.0中基于环保创新领域的重要实践项目,‘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致力于为行业专家、科研院校及单位打造交流平台,聚焦汽车行业绿色升级,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构建沟通平台 为优秀项目提供更多支持 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要领域的绿色升级。一直以来,交通运输行业是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行业上下游产业链长,单车碳强度高,从整车零部件的生产到投入使用都与整个产业链节能减碳的实现密切相关。 目前,交通运输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0.4%,特别是公路运输,占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85%以上,是交通碳排放绝对的主体和减排重点。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交通运输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而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汽车全生命周期进行环保创新的产业升级则是行业推动低碳环保重要途径。 为了积极推动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汽车领军企业一汽-大众持续开展“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聚焦汽车碳中和战略、充电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智能交通与环保、汽车污染防控六大领域,积极构建汽车行业产学研“生态圈”,科技赋能汽车产业的环保创新发展。 “机动车节能减排是蓝天保卫战关键措施之一。这不仅关系到车辆在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更重要的是在汽车研发、生产环节中将环保理念充分体现。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一汽-大众共同发起‘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将环境公益实现与行业升级紧密联系,以科学创新引领行业发展。”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项目负责人表示,“在经过了专家初审,项目筛选了20个具有潜力的申报案例。而通过现场走访考察的方式,项目将构建科研团队与行业专家、企业密切沟通的平台,为优秀项目的挖掘和塑造提供更多支持。” 全体系践行公益 持续加大对社会积极影响 作为汽车行业领军企业,一汽-大众多年来持续注重行业可持续发展,在公益环保项目方面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是一汽-大众企业社会责任2.0战略布局之下的重要实践项目,今年是举办的第二届,投入450万元研发基金,最终将选拔出14个团队进行资助,希望在汽车产业搭建学术研究和行业实际发展需要的沟通平台,撬动多方资源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是一汽-大众践行CSR核心。2014年,1000万辆整车下线,一汽-大众就提出“1000万辆后是责任”,正式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而2020年,一汽-大众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进入“2.0时代”,将“以远见、行动、担当创企业社会责任领航者与实干家,聚众人之力助社会和谐发展”立为自身使命,把握当下发展需求,将社会迫切关注的问题纳入战略和实践当中。 在一汽-大众的产品端和环境管理端,从推出精准续航里程管理系统、人性化低电量管理系统、先进iBooster能量回收等多项新能源技术,到2025战略专向设立“和谐共进的发展”模块,优化工厂节能减排水平,继而推进“战略导向型采购”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采购端、提出有效降低单车物流物资消耗的“E链”等,一汽-大众始终将社会责任的基础层面作为企业发展之根本。同时,一汽-大众又在环境保护、儿童关爱、灾害救助等领域全品牌、全体系践行社会公益,持续加大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作为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者,积极承担行业引领者的责任,一汽-大众致力于汽车环保领域,特别是支持‘双碳’目标的技术创新。”一汽-大众总经办企业品牌公关总监薛松在考察中表示,“第二届‘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也吸纳了多家创新项目,希望能够对汽车低碳转型做出更多贡献。” 多方携手助力 赋能产学研生态融合圈 本届“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聚焦的六大领域紧密围绕国家碳中和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以及当下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资助,跟踪科技前沿、为解决汽车环保领域的关键问题提供支撑,将科学技术创新及工程实践有机结合。 自3月份启动以来,第二届“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吸引了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20所汽车领域前沿科研机构和研究单位,深入构建产学研生态融合圈,搭建学术创新和企业生产制造的桥梁。 项目期望加强各个团队之间的交流互通,整合团队资源进行跨领域合作,相互启发碰撞出更多火花。最终研究课题的融合,能够拼贴出更大的项目版图,对汽车行业输出更加体系化的成果。 在考察过程中,专家指出,要实现项目成果的快速应用,需要将精力集中在具体的对象上,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中清晰研究范围。研究路线要从对项目整体的贡献出发,挖掘亮点,将研究点落到实处。同时,将学术成果公共化,从实际应用角度进行传播和解释,向公众普及汽车领域的环保低碳知识。 (徐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