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数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破纪录的风雪,撼城易,撼众志成城难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专题

第03版
专题

第04版
专题

第05版
专题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数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破纪录的风雪,撼城易,撼众志成城难
——内蒙古通辽万众一心抗击70年来最强暴风雪

    11月11日,在中铁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辽站南编组场,武警官兵清理积雪

    11月13日,在库伦旗红旗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清理积雪

    最大降水量超100毫米,道路最深积雪达2米,公路交通几乎瘫痪,大量棚舍倒塌,初核直接经济损失超6.6亿元……近期,一场70年来最强的暴风雪天气袭击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雪暴风狂,党旗飘扬

    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

    以雪为号,以雪为令。在抗击强暴风雪过程中,通辽市17万名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寒冷挡不住他们为民服务的热情,风雪吹不散他们情系群众的干劲,共产党员成为抗灾中最坚强的力量。

    11月8日至9日,一名汉子骑着一匹栗色骏马,踏着积雪入户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骑马的人正是科尔沁左翼后旗常胜镇地河村的支书何常辉。

    雪最大的几天,整村都被雪盖住,何常辉担心村民,特别是低保户、独居老人受影响,但开车又怕被困住,于是挑了家里个高力大的马,“雪地里还是咱这‘宝马’好使!”

    “这时候就是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党员干部就得冲在第一线,就得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这才是共产党员的本色。”何常辉坚定地说。

    还有很多党员干部,在危难时刻显身手,用行动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的消防救援指战员,冒着积雪随时可能压垮救援通道的风险,救出被困群众;有的公安干警,为给群众寻找走失的牛群,没吃早饭就在暴雪中艰难跋涉几个小时,终于完成任务……

    强暴风雪天气中,正是广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坐等群众找服务”变为“主动上门送服务”,才让群众在罕见的灾害性天气中,第一时间吃上“定心丸”。

    通辽市科尔沁区东方明珠社区,有1600多座平房,由于地处窝风地带,积雪最深达一米七八之多,很多居民家一度见不到阳光。该社区所属的东街街道党工委,立即组织党员、志愿者组成一支200人的“突击队”。

    面对巨大的工作量,“突击队”从11月8日开始,走巷入户、锹铲肩扛,最终缓解了积雪问题。“看到那么多小伙子帮着清理院子、胡同积雪,我一直悬着的心也落地了,不然真不知道咋出门。”在平房区独居的75岁老人包斯琴说。

    罕见的灾害性天气,给城市基础设施也带来巨大挑战。为确保群众在家安稳生活,一支支“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冲锋在风雪肆虐的保民生第一线。

    漆黑的雪夜,几道强光手电的光束不时照向夜空;光束照射下,极速乱飞的雪片,让人眼花缭乱;几个人影深一脚、浅一脚,在雪地艰难跋涉,偶有1人陷入齐胸的积雪,大家赶忙过去拉出来……

    这是7日凌晨4点,通辽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第五水厂的应急抢险队队员排查故障线路的现场。第五水厂承担着主城区20多万人的饮水需求,但给水厂供电的线路出了问题,城区大面积停水。

    凌晨3点40分接到任务后,已全天全员备勤的第五水厂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凌晨3时50分许,5名党员职工主动报名加入“抢险突击队”,6名普通职工也积极响应。

    11人兵分两路,在暴风雪中排查到6点多,锁定了故障点。经紧张维修,当电话中传来“城区供水恢复,水压正常”的反馈后,他们已经成了“雪人”。

    胸怀赤心不惧风雪,信念如火必融坚冰。面对灾情,当地17万余名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战在最前沿,在除雪救灾第一线践行初心使命,让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浴“雪”奋战,抗灾同心

    凝聚起抗击雪灾的力量

    风最狂、雪最大的时候,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合力战风斗雪,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一个个大棚,变成了一座座长条状的雪包;数十名群众脚蹬靴子、身着羽绒服,正吃力地清理棚上二三十厘米的积雪;踩雪的咯吱声、雪脱落的噗噗声、大家的喘息声响成一片……这是9日上午,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光明村的一处农业设施区的除雪场景。

    这里有37座果蔬大棚,幸而大家在暴雪前根据气象部门预警,加固了大棚,没有坍塌情况,但积雪已致作物光合作用受严重影响。“村里组织自救,大家一看有人张罗,都顶着雪出来干活了,人多力量大,现在大棚积雪已清理完毕!”村党总支书记王国峰说。

    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年轻力壮的村民积极加入“抗灾自救突击队”,及时清理雪埋牛棚、找回走失牛群,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镇四合屯村农户王玉国家20多个大棚不同程度受损,自救工作量大、进展缓慢让他愁眉苦脸之时,得知情况的村干部带着机械车辆、志愿者,前来增援……

    在有关部门的全面动员、专业指导下,农户开始处置“地趴粮”,牧户开展疫病防治、调运草料,科尔沁大地上到处是抗灾自救的场面。

    通辽市玉米产量占全区近三分之一,连续多年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暴风雪导致农民晾在室外的玉米被雪覆盖,随着雪后气温回升,极易导致霉变。为此,各部门及时下发雪后“地趴粮”注意事项,广大农户互帮互助,开展清雪保粮行动。

    院内的玉米盖上了厚厚的“雪被”,五六个小伙儿正用铁锹雪中“救”粮……13日一早,库伦旗库伦镇三家子嘎查一组,在村民达胡白乙拉家,左邻右舍的人,正聚在他家一起干活儿。“积雪半米多,自己根本整不过来,看到11日旗里发的通知,大家联合起来,一家一家清雪、倒堆,今天轮到我家啦!”达胡白乙拉说,他家今年打了3万多斤玉米,全在院内地上晾着,“温度、水分都有提醒,旗里的通知挺专业,大家一起干、科学保粮,肯定能减少损失。”

    眼下,通辽市的暴风雪已经过去,但抗击雪灾的斗争没有停止,一个个绝不言弃、积极自救,雪中送炭、互帮互助的场景仍在继续。

    科学应对,八方来援

    制度优势彰显终极力量

    罕见的暴风雪是一场灾难,但近年来持续提升的治理能力,大大增强了城市抗灾的综合实力。

    得益于越来越密集、精确的气象信息采集体系,通辽市气象局于11月3日发出第一份气象灾害预警。根据去年应对冬季大雪的经验,通辽市委、市政府立即提前紧急响应。

    近年来,通辽市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管理体系更加顺畅,治理能力更加精细。紧急响应启动后,应急车辆备勤、除雪设备调配、一线人员组织、民生物资保障、安全防灾宣传等工作,在各部门紧密协作下,有条不紊地迅速推进。

    全市消防救援、公安机关、医疗机构,全员在岗、全天备勤,确保群众需要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供水供电供暖等重要民生单位,基础物资充足、抢险力量待命,确保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各旗县区提前调配大量人力、机械,随时准备开始清雪保通作业……在暴风雪前夜,通辽市各地各部门,已经“枕戈待旦”,等待接受暴风雪的考验。

    正因如此,尽管这场暴风雪是当地70年来之最,远超当地的即时应急处突能力,但还是能阵脚不乱,较为平稳地挺过超110个小时的强暴风雪天气过程。

    在这110多个小时里,整座城市都发动起来了。没有人置身事外,一个个暖心举动,让城市到处涌动暖流。

    这暖心举动,是一碗热心商户免费提供的热面条。连日降雪,奈曼旗治安镇许多店铺暂停营业,但一家名为“福香居”的抻面馆却格外忙碌。“让大家免费吃上一口热面,驱驱寒气。”杨福生和妻子边为清雪工人煮面边说。大雪骤降,每天都有很多志愿者清理积雪,面馆老板杨福生见此情景,决定开门营业,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所有志愿者、铲车司机、巡警全天免费供应爱心抻面。

    越是面对困难,越能彰显制度优势。灾难面前,通辽从来不是一座城市在抗击。

    10日,“通辽加油,蒙D来了”“支援通辽,蒙F来了”等消息刷屏当地人的朋友圈。通往通辽市的高速公路上,赤峰市的“蒙D”、兴安盟的“蒙F”车队绵延数里,分别从南北向“雪”而行。一辆翻斗车上,一条写有“山川相连,风雪同天,赤峰与通辽人民心手相牵”的横幅,在雪中迎风招展,

    “我们两班轮换,昼夜不停,‘人歇车不歇’,全力清运积雪。”赤峰市支援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救援车队队长吴国民说。11日凌晨1时,经过10小时雪中跋涉,这支51辆车组成的赤峰支援小分队抵达当地后,连夜开展除雪工作。

    截至12日14时,通辽市红十字会已收到社会各界捐款690余万元。目前,通辽市境内的4条高速公路、15条国省干道、2800余条县乡道路已恢复畅通,生活物资充足、电力供水供暖平稳,灾后处置工作正在稳步开展。

    暴风雪之后,褪去厚重“雪衣”的通辽,寒冷如斯,却暖意盎然。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