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会工作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数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广州明心书院的慈善历程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专题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会工作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数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11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广州明心书院的慈善历程

    芳村明心书院

    后期明心学校主楼

    赖马西医生

    ■ 陈晓平

    广州芳村‘明心路’,曾有七八栋两三层的精致洋楼,这是有百多历史的明心书院建筑群。明心书院是华南地区第一个盲童学校,被誉为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女子学校’。赖马西医生倾注40年心血,给孤苦无依的盲童提供衣食庇护,教育成人,其慈善精神感人至深。

    创办与发展历程

    晚清时期,受当时卫生、医疗条件限制,失明儿童甚多,女盲童更容易遭到遗弃。1889年,博济医院女医生赖马西,收留了一个失明女婴,把她带回家抚养;接着,她又收留了失明女孩三人。她发愿,一定要创办一个盲童学校,对她们加以爱护教育。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赖马西在三年后创办了“明心书院”,1906年开始落户芳村。

    赖马西(Mary West Niles,1854-1933),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882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当年10月来到广州博济医院工作,为广东省内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女西医。1885年起,赖马西担任博济医院女病区负责人。当时的女病人不愿意抛头露面,赖马西任务繁重,几乎跑遍了广州城内各处住宅,为女病人看病。仅1890年一年,她就做了683个外科手术,出诊275次。

    赖玛西观察到,当时的中国普遍存在溺杀女婴、女孩被迫缠足、被买卖的状况,对她们寄予无限同情。在博济医院,赖玛西经常见到来看病的卖唱盲女。这些盲女在很小的时候被父母卖掉,落入各堂口的“师父”手里,强迫学习弹唱,然后沿街卖唱,或由老妇带着出入娱乐场所卖艺,收入上缴给“师父”,动辄还遭到打骂。有一次,两个女孩被带到赖玛西那里接受治疗,一个女孩眼病治好后,虽极不情愿,仍被“师父”强拉回去,眼中饱含泪水,一步一回头;另一个女孩病势沉重,无法治好,被“师父”遗弃了。

    从1889年开始,赖马西将收养的盲女安置在博济医院宿舍,请一位女教师抚养施教。次年,盲女人数越来越多,宿舍难以容纳,她就在附近仁济街租了一套房子,可供学生30多人住宿。1891年,她聘用一位专业的盲女教师,办起了最初的明心书院。学校起名“明心”,可谓意存高远,认为这些儿童虽然眼睛失明,但学校要通过精心抚养教育,让她们心中充满光明。

    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校舍不敷应用。1906年,赖马西经多方努力,用7500银元买下广州芳村土地15亩。由于经费不足,一开始只能盖搭棚屋作临时校舍。此后,赖马西用自己在博济医院行医的薪水以及募捐所得,陆续添建校舍,但进度仍然太慢。不久,她专程回到美国,向亲友、各方善士募捐,到1910年9月,明心书院校舍终于建成,九开间的三层洋楼,美轮美奂。

    明心书院早期只容纳盲女。迁到芳村后,于1910年增收男盲童,另辟校舍,定名为“明理学堂”。1913年8月,地方政府将市面上卖唱的盲妹66名,移送给赖马西加以教育,由市政府出资建设新校舍,命名“正心学校”。至此,赖马西所管理的盲童教育事业,都集中在上芳村一个大建筑群里面,内部分为明心学校、明理学校、正心学校三部分。到1914年,学校共有126名学生,110个女童,16个男童。

    明心的经费,早期主要是由赖玛西自己筹集,“均由赖氏一己薪水节省出来或由外国亲友知交自动捐助。”越到后期,明心接受其他组织、机构的援助逐渐增多。1934年,学校每年开支为13000元,由教育局资助5000多元,其余部分由各个校董承担。

    文化教育与工艺教育

    明心学校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建校初期,赖马西聘请一位育婴院女教师,给学生讲授音乐、编织、盲文等课程,此后逐渐增加珠算、历史、地理、社会等科目。明心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布莱叶点字法改进法教授盲文。

    经过数十年发展,到民国初年,学校已达到初等教育程度,课程也发展到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公民、自然、国语等,与普通小学无太大的差异。1922年新学制推行后,明心很快地适应了新学制要求,于1925年采用六三三学制。到1930年代,明心的招生简章中所列的课程有:国文、文字、珠算、历史、地理、党义、社会、自然、音乐、国语、工艺、英文、体育。这些课程与普通学校的课程衔接,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真光中学、协和女子师范学校等。据 1931年的报告显示,明心学生后来毕业于协和女子师范学校的共有8人。

    学校设有音乐部和体育部。前者教学生唱赞美诗和演奏乐器,毕业生不仅可以演奏风琴等乐器,还可以唱成百上千首歌曲。鉴于“盲童之体质大都孱弱,远出于常人之下”,特地设立体育部,活动包括散步、跑步、跳绳、哑铃、秋千、单杠、滑板、滚铁环等。体育部还叫学生进行家政劳动,如洗脸、漱口、洗澡、整理被褥、打扫卫生等。经过训练和学习,盲童“精神顿觉倍之,体健异于初时,活泼之态勃然而生”,生活得以自理。

    明心书院培养学生的成绩,不同的统计数字因口径、起止年份不同而有些差异,但仍可看出,明心女生的出路比较广阔,就业情况在残疾中群体中可谓比较理想。1931-1932年明心书院报告中有一份表格资料表明:1908至1932年共有111名女生毕业,其中结婚在家的18人,在明心任教的7人,在普通学校任教的6人,在其他盲人学校任教的9人,在明心从事手工的11人,死亡10人,在父母家的6人,从事家务工作的5人,在医院从事按摩的2人,在政府盲人机构的5人,在普通学校服务的1人,在明心服务的12人,从事教会工作的31人。1935年《广州年鉴》的统计称,到1934年明心书院共培养了毕业生114人,其中担任小学教员的8人,盲童学校教员的16人,教会工作者16人,从事手工者23人,在医院从事推拿工作的2人。部分毕业生即使结婚后成为家庭妇女,仍凭借在明心学到的技能承接计件工作,帮补家计。由于盲文的布莱叶点字法写起来比汉字快很多,也有学生在相关机构担任速记员。

    学者认为,明心“毕业生出路是较多元与广泛的,她们毕业后的自力更生,既树立了一批身残志坚的女子典范,也为此后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储备了一支优秀残疾人师资队伍。” 

    赖马西的成功之道并无神秘之处。她对盲童教育百分之百地投入,不辞辛苦,极尽耐心,这种奉献精神大大地激励了教职员工,由此形成了一支长期稳定的师资队伍,其办学理念也得到长期贯彻。赖马西创校不久,即开始培养周惠慈、杜林女士等得力助手,形成有凝聚力的教职团队。1928年,赖马西服务了近40年,因年迈体弱,返回美国养老,于1933年辞世。赖马西退休后,学校由嘉秉道女士、黄雪静女士相继接办。

    1938年广州沦陷后,政府资助中断,学校经费日益困难,到1943年外国捐款也宣告停止。面对巨大的困难,校长黄雪静知难而上,及时应变,依靠伐树、种菜、卖鞋和衣服等自力更生,将明心学校维持了下来。1945年抗战胜利后,各方面的资助、捐助恢复正常。1951年10月,明心学校由广州市民政局接管,后发展成广州市盲童学校,迁往沙河天平架办学。

    (据善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