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龙塘是融创中国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创中国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进驻帮扶,2019年全村脱贫成效检查通过,2020年帮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创宣布继续支持龙塘乡村振兴工作。 曾经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壮年流失到广东、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败、年关冷清的百年老寨,复活了。 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成为改变乡村现状,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创在龙塘村的帮扶过程中发现,此前因为交通闭塞,龙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风貌和苗族的人文环境,具备做文旅乡村的基础。 而融创自身在文旅产业方面有技术优势和运营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为龙塘乡村振兴的第一落点。融创依据龙塘自然人文资源,定制了“观光游+苗乡生活方式深度体验”的多层次文旅产品体系。 常年在雷山县城打工、老房闲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贫困户的房子被融创与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整体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粮仓楼,做成了示范民宿。并因此带动了村里15户村民相继自发改造了自家老房子,开起民宿和商店。 融创又联合知名设计师孟凡浩建造了“龙塘山房”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产品错落搭配。大体量民宿形成配套,龙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设施也得到规划、修整和升级,龙塘也具备了接待游客的前提条件。 改造好“硬件”,经过企业自身资源和平台导流,大量游客涌进龙塘和村民们一起过上苗年、鱼冻节。预计2021年全年,龙塘接待游客数量将突破万人,为龙塘带来300万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产业建立之后部分青壮年回归,龙塘的产业被真正激活。 建立产业体系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抓手。通过文旅切入带动一产、二产,龙塘形成了旅、农、文乡村“新三产”的跨界深度融合,用产业化思维推动了龙塘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带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打造经营性收入、工资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多样化增收体系;另一方面,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安居乐业的乡村新生活方式;此外,还通过产业化运作,增加了公益触点,拓展了公益场景,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建设乡村治理体系 2018年12月,龙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 合作社组织开展了生态稻米种植和销售试点工作,文远胜和另外6名村民积极响应。今年他们种植的6.9亩红米,5.4亩香米,预计产值可达11.7万余元。除了村里的经营性收入,种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着家人孩子,文远胜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组织村民开展生态稻的种植和销售试点,推动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之外,融创和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还以合作社为基础,带动成立了非遗发展小组、社区应急响应队、导赏员小组、民宿发展管理小组等,通过一个人带动一批人,通过一批人影响一村人。 合作社资金互助小组也在融创与友成基金会的推动下成立。通过资金互助的方式解决村民在生产经营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资金问题,同时又将利息收入归还于龙塘,用于敬老社员的生活改善。 龙塘的生产、管理方面有了组织协作体系,过去农户自给自足、各自为战的状况被改变,村民之间再也不是“小散”关系。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资金互助,龙塘的村庄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体系中找到位置,发挥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续运营能力。 融创认为,乡村振兴模式中,产业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人则是一切的基础和源点,通过人才培养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和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关键。 推动人文宜居生态 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现代化程度上,但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独特性,大量民风民俗和建筑风貌还带有文化的传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这是融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则性前提。 因此,融创在乡村振兴模式中,会先对乡村的资源和文化进行摸底和系统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标准化设计,不建“欧洲村”,不盲目推进现代化,重点做人居改造和历史人文特色景观带的打造。 在被帮扶之前,龙塘村委会主任文冲有一个心愿:改造之后的龙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态,不走过于商业化道路,而是做成一个苗家生态核心博物馆”。 龙塘帮扶建设期完成并运营迄今的一年内,文冲的愿望实现了。龙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苗年、鱼冻节、吃新节等重要节日比以前更加热闹,游客们来到龙塘和村民一起跳芦笙、抓鱼、斗鸟、拔河、赛苗歌、斗牛,还喝上了村民自酿的米酒。住吊脚楼、深度体验龙塘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最吸引游客们的旅游项目。 通过乡村振兴复活传统村落和文化,提供一个区别于城市的美好生活样本,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看到的另一层重要意义。 推动下一代看见美好 乡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乡村的教育资源和城市的差距却显而易见。因此,教育帮扶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创将英苗培养计划带进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让龙塘的未来焕发生机,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资源,打造“一进+一出+全面探访”的助学模式,更深度、长线地为龙塘等乡村的孩子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 针对乡村学校教育设施、教学器材等硬件和课程落后、信息“软资源”鸿沟两大方面的不足,融创一方面通过捐赠教学器材、改善学校设施,提升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募集网上名校精品课程,搭建英苗书屋,邀请部分师生代表走出大山体验外面的世界,开拓师生视野,建立信息获取渠道和意识;此外,融创还通过教育基金方式给具备特定条件的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维度支持。 通过教育帮扶,让乡村的孩子亲身体会到爱心的温暖,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的一点心愿。 乡村振兴是融创社会公益事业的重点,也是融创作为头部企业的社会责任。融创成立18年来,一方面在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投身城市共建,为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贡献应尽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本,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从城市到乡村,代表着融创建设美好中国的使命升级。截至目前,融创中国已累积投入2.5亿元投入“筑梦原乡”计划,深度参与了13省市21个乡村的脱贫帮扶和乡村振兴,利用融创自身技术优势、平台优势、产业资源,通过抓好文旅切入、产业带动、人才培养、人居改造、文化激活、教育帮扶六个落点,推动乡村的产业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生态宜居、教育普惠,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并形成一套模式可复制、村村有不同、发展可持续的融创乡村振兴模式,为助力美好生活而奋斗。(于俊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