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9月9日,武汉东湖高新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干事免笔试人员公示表中,有5名博士在名单中。 在这份东湖高新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干事免笔试人员公示表中,共有19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其中5名博士研究生,专业各不一样,分别是: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作物环境及生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公告中说,对博士研究生或持有中级及以上社工证的硕士研究生,可向东湖高新区社会事务局申请免笔试。这意味着,现在通过申请免笔试的19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将竞争4个社区干事岗位。 此公示表一出炉就立即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相关话题也冲上了热搜。 在这5位博士研究生中,除了生化环材专业的博士,这位所学专业是‘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的博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行星地质学女博士报考社区干事’的话题也冲上热搜。 怎么看都觉得这个专业和社区工作毫无关联。 专业不对口,大材小用? 对于热议,当事人“行星地质学”博士研究生胡晓依也做出了回应。 针对网友热议,胡晓依回复:并不是专业不好就业,也并非大材小用。 胡晓依表示,如果我有幸在社区工作,不存在大材小用的问题,一样可以在基层有所作为。我就是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胡晓依说:工作不分大小,我是想做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想锻炼下自己。选择报考社区干事,绝对不是说我们专业不好就业。我们行星地质研究前景很大,对宇宙的探索可是永无止境的呢。我的很多同学、师兄师姐都做得很好。 我只是想看看自己有没有别的潜能,磨砺下自己。未来,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我会一直关注我们的行星地质研究专业。 通过本硕博学习,培养了我三个方面的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行星地质研究要处理一些数据,养成了细心、耐心习惯;从发现问题到寻找答案,有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三方面的能力,在社区工作中应该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如果我有幸在社区工作,不存在大材小用的问题,一样可以在基层有所作为。 这么多博士、硕士研究生去竞聘社区干事,有压力吗?胡晓依表示,报考社区干事,虽然免了笔试,但还要参加面试,我不一定考得上。如果没考上,我也不会后悔,毕竟努力了。 博士入基层,不是个例 其实,博士去基层社区工作,也并不是个例。 今年年初,41岁的武汉人童文平已经在杭州庆丰社区干了快两年的社工。之前,他在武汉大学硕博连读6年,在上海、杭州科研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回武汉大学做了6年的博士后研究。 据悉,他学的是生命科学专业,29岁博士毕业,2011年在杭州做助理研究员时接触到基因测序相关课题,越做越兴奋,于是进入武大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我感觉自己在挖矿,一个富矿,越挖越想继续,一呆就是六年”。 随后课题结束,童文平来到杭州,向西湖大学投了简历,但没下文。在转党组织关系时,他碰到西湖区在招社工,“科研这条路,该尝试的我都尝试了,高校、科研机构都呆过,感兴趣的课题也尽全力探索过。我想是不是可以换条跑道,就去应聘了。” 现在的童文平,为灵隐街道庆丰社区社工,具体负责就业管理,还是社区网格员。“第一个月虽然拿到手3800元钱,但我很喜欢和居民打交道,这工作挺好,后面工资也提上来了。”童文平显得挺满足。 还有,深圳南山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罗林姣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2013年成为该系脑科学中心博士后,同年回国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副教授;但2018年,她选择离开高校出任桃源街道办副主任。 不得不说,这样的内卷是我高攀不上的。 进入社区后的博士们 在社区工作的博士是怎样的呢?大材小用了吗?是不是做了就辞职?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1.他是博士,他来社区,领导社区 张巍,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学博士,已在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街龙湖社区工作了7年,从社区专干起步,现为社区副书记、副主任。 入职社区之初,街道领导给张巍布置了一个任务,写一份材料谈谈社区工作应该怎么做。张巍花了一周时间,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最后写了3000字的调研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街道当作学习材料。 善于学习的张巍每天坚持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将收集到的好的方法、案例记录在笔记本上,并附上自己的心得。记者看到,几年下来,他积攒了两大本笔记。 在同事眼里,张巍工作中每次都能耐心听各方讲完,再逐条分析解释,做到以理服人,“从不发脾气”。 在社区书记刘凯眼里,张巍学识渊博、思路开阔,是自己的“智囊”,同时也有非常强的行动力。张巍则认为,自己能在工作上取得突破,以前从事科学研究时养成的习惯非常重要。 2.他是博士后,他来社区,服务社区 42岁的童文平,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庆丰社区的一名普通社工,负责就业管理工作。 2008年,他在武汉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主修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2011年到2017年,是武汉大学的某重点实验室博士后。2018年12月,童文平考进西湖区灵隐街道庆丰社区,做了一名社工,一直工作到现在。 刚入职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处理居民纠纷,就只能在旁边看着。“我连‘最多跑一次’也不知道,有次让来办事的一个居民等了蛮久的。回访时,我得了‘不满意’。做社工前,我从来没有在一天里接过20多个电话。”童文平说。 诸如此类的“第一次”,还有很多。社区工作带给童文平的挑战,不亚于实验室里的一项研究。他说,社区是一个城市最基层的地方,社区治理得好了,老百姓的生活也会变得好起来,他认为社工这份工作是一个金矿,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发现这份工作的价值。 3.他是博士,他来社区,改变社区 2020年夏,梁忠从未名湖畔来到了莲花山下。在完成市检察院入职手续后不久,便到了深圳市福田区华富街道莲花一村社区报到。按照组织安排,作为选调生,在这里挂职锻炼两年。 由于缺乏社区工作经验,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我完全找不到工作的着力点。逐步熟悉社区情况后,梁忠开始慢慢寻找工作上的突破点。经过和社区领导的多次请示、交流,他牵头从“人”和“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打造高素质社区人才队伍,打造社区品牌活动,推动社区工作规范化,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 实践出真知!在社区的工作经历,不仅让梁忠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在他的努力下,社区产生的变化也让他收获了满满的工作价值感。 其实,除了5名博士之外,剩下的大部分是持有中级社工证的社工硕士。社工在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学历人才的投入会为社区的发展注入更多的专业的力量。不同专业人才的引入或许是社区治理与发展的创新。 是否大材小用,不应该是我们旁观者来确认,关键是看当事人想法,他觉得进入社区工作对她来说是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那么就不算是大材小用。 (据《长江日报》、中国社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