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并从深层次入手破解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难题便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笔者基于持续性的实践参与和调查研究,就新时期社区治理的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整体思考和发展建议。 一、深入构建涵盖制度体系、主体体系和服务体系在内的社区治理体系 体系化建设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方向,应包括治理主体体系、服务供给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等三大主要构成部分。 (一)社区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应注重规划性和落地性 社区治理政策制度体系需要清晰的顶层规划和完备的配套制度。确立系统和完整的制度体系是社区治理体系建设重要内容,也是依法依规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各地应依据中央及其相关部委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的制度设计,尤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顶层设计,充分结合本区域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制定区域社区治理发展规划、系列配套制度、整体性解决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有方向有依据地让社区治理有效落地。 (二)社区治理主体体系搭建需各归其位和联动协作 体系建设往往都需要基于不同层次需求的服务供给主体,基层社区治理参与主体主要包括:街道工委办事处及其各科室,社区党委、居委会和服务站,社会组织、各类辖区单位以及高校、媒体,还有网格员、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骨干等。不同主体应发挥各自优势和相应作用,具体来说,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握好方向;基层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政策创制、资金支持和行政协调;社区居站要切实发挥好基础作用,引导居民做好社区自治;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发挥专业所长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专业化服务。 (三)社区治理和服务供给体系建设需要分类分层和精准细化 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行政服务、社区自治共治服务、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四大基本部分。一是街道市民中心(公共服务大厅)和调整优化后的社区服务站(分中心)为主体提供的公共行政服务;二是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带动居民骨干、物业公司、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和辖区单位等为主体的社区自治共治服务;三是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化专业服务,四是以企业为主要力量的市场化服务。 二、推动街道和社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社区治理基础力量 要推进深度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需要从基层街道和社区改革做起,这既是夯实基础力量的需要,也是整合外部力量助力社区治理的前提。 (一)推动街道大部制改革,牵引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 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北京市街道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经验,结合区域现实状况,推动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街道各个部门、各类机构综合设置,核心在于加强各科室之间的联动协作,打破各自为战的传统做法,并将人员、资源、权力等向基层社区下移。具体做法是把庞大的科室体系优化为“一委七办三中心”,将职能紧密部门放置到同一“办”中,增强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和为民服务的力量。 (二)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提升其领导力和组织力 为更好地推动基层服务力量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统筹性,应加强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并开展好社区基层党建、党员回社区报到、党员服务人民群众项目、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法等具体工作。同时也应充分考虑社区党委、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站长的交叉任职,确保社区三大基层组织“一条心”,形成社区治理服务合力,力促产生基层社区治理综合联动效应。 (三)优化社区居委会的组织结构和服务力量,提升其动员力和自治力 社区居委会各大委员会的具体设置应与街道大部制改革保持一致,设立民生保障、平安建设、城市环境、社区建设和共建共治五大委员会,专注于社会自治和共商共治。其重点在于去行政化,让居委会回归本位,搭建多元化、便利性的社区参与机会、平台和渠道,通过参与式议事协商、项目化运作和组织培育等方法,有效动员楼门院长、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内部力量参与进来,并整合社会协同力量助力社区治理。另外,为便于整体管理和协作联动,应建立社区综合协管员队伍并由街道办事处进行统筹、社区居委会进行管理。 (四)调整社区服务站人员配置和空间设计,增强其服务力和亲和力 全面推动智能化一站式服务、集约化办公和一次性办理,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简约高效。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设立针对重点对象的入户走访制度,让其得到及时、有效的社区服务;二是优化社区服务站的整体空间设计,做到亲和、温馨、活泼等“家装”要求,实现即时服务评价;三是实现事务办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立线上云端服务平台并安排专人负责,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路。 三、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全面参与,丰富社区治理协同体系 引导社会力量助力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是丰富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横向拓展策略,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其社会性强和灵活性大等突出优势,为社区治理注入创新活力。 (一)做实基层枢纽型组织,引入优质社会组织,强化社区治理协同力量 新时代社区治理需要社会组织的全面参与,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整体性统筹力量,即枢纽型社会组织。它可以丰富多元主体力量的同时,破解以往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存在的散、乱、弱等现象。这就需要建立类似基层社区治理协同中心的枢纽型、支持性平台组织,并依托其积极引入愿意扎根社区、品质优良的各类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支持,使其与基层政府部门和社区紧密对接,建立多元、稳定的供需对接机制,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和影响力广泛的品牌项目库,切实增强社区治理的社会化供给力量。 (二)积极引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总结社区治理创新经验 基层社区治理的探索实践不宜蛮干,应积极引入视野宽阔、责任感强和务实创新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引导其深入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以深度行动研究的方式,将实践创新与行动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互动,并形成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 四、全面构建社区治理创新的保障机制 社区治理创新和多元共治打造是个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保障机制,包括队伍建设、激励保障、资源投放等。 (一)加强基层社区治理队伍建设,强化社区治理创新的人才保障 基层党政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是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主要力量,因此需要加强对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工作者的分层分类的系统性能力建设。依托多元、创新的系统培训,更新社区治理工作的理念、知识、方法,提高社区治理和基层民生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二)建立专门的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积累社区治理创新经验 借鉴中央相关部委的一些做法,以竞争性评估和奖励机制激发基层活力,比如评选和激励社区党建工作法和本土社区工作法,依托评估、考核等方式方法,每年或每隔一年优选一批社区治理创新和民生服务项目等,积累和传承基层治理智慧和经验。发挥好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优势,做好相关研究和经验推广,在宣传社区治理好做法、好经验的同时,营造全社会支持社区治理的良好氛围。 (四)注重社区治理和服务资金的多渠道支持,优化资金使用方式 当前的社区治理经费包括了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经费、社区公益金和购买服务经费等,存在资金使用统筹性不足和资金不足等现状,因此需要在经费统筹使用和适当加大基层经费支持上有所调整。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比如鼓励有条件的街道通过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社区建设。 (本文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资助项目“新时代老城区社区治理的困境挑战、基本经验和未来发展”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SGYYB2021-22) 民政部培训中心双师型讲师 卢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