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社会创新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保护世界遗产 人类责无旁贷
点亮世界遗产保护的华夏之光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社会创新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7月2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点亮世界遗产保护的华夏之光
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藏羚羊

    莫高窟

    这是一串亮眼的数字——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就,世界遗产国际合作领域获得新进展。这些散布在华夏大地上的世界遗产,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生动见证,也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进程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守护中华文明根脉

    亘古星宇下,敦煌莫高窟静立千年。

    游客们来到洞窟前,拿起手机、打开AR地图,便能看到九色鹿从壁画中“飞身而下”。这种利用科技手段展示文化价值、多渠道感知敦煌文化的做法,让游客惊喜、兴奋。

    长城、明清故宫、莫高窟……星散在古老的大地上,37项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记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涉及考古遗址、石窟寺、古建筑、文化景观、历史城镇和城镇中心、遗产运河、遗产线路等多种类型,展示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独具特色的精神追求和一脉相承的生态智慧。

    对于文化根脉,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

    长城保护工程、“平安故宫”工程、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工程……一批高水平的保护、管理、监测、展示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中支持世界文化遗产监测126个项目,共计6亿元;《长城保护条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百余部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构筑铜墙铁壁。

    中外世界遗产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亿万学生的课外活动,成为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2019年,我国有3.88亿人次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地。文化自信的力量,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升腾。

    加强自然遗产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日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4周年之际,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5只经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喂养、救助的藏羚羊被放归自然。

    曾几何时,位于地球第三极的这片广袤土地上,不法分子的枪声不断,大批藏羚羊遭到猎杀。多年来,在各方有力保护下,今天的可可西里已连续11年实现“零盗猎”,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至7万只左右。

    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的嬗变,是我国推进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这是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

    通过完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遗产地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

    这是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依托各地特色世界自然遗产,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适度旅游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改善民生,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绿色发展转型。

    如今,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已成为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通过开展遗产宣传、科普教育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广大公众对自然文化的探索热情,也促进了全社会对祖国壮丽河山的了解热爱。

    守护人类共同财富

    共创互尊互鉴未来

    2014年,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提交“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次跨国申遗的成功,让世界看到了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所持的认同、包容、开放、协作的态度,也是世界遗产文化精神的体现。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和传承好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第四次担任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中非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论坛,担任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国……这些年,我国积极承担作为世界遗产大国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成为世界遗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贡献者。

    从缅甸蒲甘地区佛塔震后修复工程,到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震后修复工程,再到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产遗迹修复工程,我国为世界遗产抢救、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将“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社会,成为世界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中坚力量。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本届大会将审议2020年和2021年两个年度的世界遗产项目,还将聚焦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集思广益,提出应对未来挑战、促进实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战略目标和世界遗产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和新倡议。

    秉持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我国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与各国就世界遗产的保护开展深入合作交流,共同为世界遗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