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张亚芳 宋庆龄,被称为20世纪的最伟大的女性,她以独特的思想风范和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丰功伟绩,激励来者,光照千秋。中国福利会是在宋庆龄的精心培育和亲自领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过了三个时期,三易其名。而它的每一部历史进程又都同宋庆龄的名字连在了一起。 因支持抗战而生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福利会的形成和初创时期。抗战爆发后,面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救亡图存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作为“国母”的宋庆龄,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并成了国统区这一运动的核心。为了争取海外援助,尤其是为了“争取世界人民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先锋力量——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解放区人民”的重任,1938年6月,凭借自己独特的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崇高威望,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了保卫中国同盟(以下简称“保盟”),并亲自任主席。接着,先后于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分会,当地许多中外知名人士参加了该组织。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的“保盟”,成立伊始,便表明它的目标:“一、在现阶段抗日战争中,鼓励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进一步努力以医药、救济物资供应中国。二、集中精力,密切配合,以加强此种努力所获得的效果。”并把争取世界人民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作为这一机构的首要任务。 根据上述宗旨,宋庆龄和“保盟”首先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从“保盟”成立到1940年初,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先后出版了20多种英文宣传读物,其中机关刊物《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影响最大。该刊为双周刊,用中英两种文字出版,向全世界宣传抗日,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光辉事迹,争取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同情和支援。该刊具有举世公认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可信性,所以赢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在这期间,“保盟”还出版了不少工作报告和多种小册子。以上这些宣传品广泛发行欧、美和东南亚各国,遍及五大洲,使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加深了对中国抗战的了解,认清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进一步同情和支援中国抗战。宋庆龄更是身体力行,她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材料和真知灼见,亲自撰写文章,一年一度的工作报告也都出自宋庆龄之手。由于宋庆龄和“保盟”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美、英、法、加、新(西兰)、印(度)等国纷纷成立了各种援华团体,到1940年2月共达100多个,它们将捐款和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至“保盟”,“保盟”成立一周年不到,各国人士的捐款就达25万港币。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保盟”又收到16.3万余元港币。与此同时,生活于世界各地的华侨,更是积极地组织救国团体,进行筹集捐款。据不完全统计,从“七七事变”到1941年初,各地华侨的捐款超出26亿元(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保盟”捐助的)。,对这些捐款和援华物资,宋庆龄本着“哪里最需要帮助就帮助哪里”的原则,一视同仁地给全国各地提供捐款物资,尤其是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和阻挠,通过各种渠道把大量款项、药品、医药器械、通讯设备,罐头食品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宋庆龄还组织和安排医疗队到抗日根据地参加救护工作。在她的不断援助下,马海德、白求恩、柯棣华等许多外国医生,先后在解放区建立了11所国际和平医院、42个前方流动医疗队、8所医科学校,为缺医少药的八路军、新四军雪中送炭,挽救了无数抗日军民的生命。这一切,对于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对于坚持持久抗战并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保盟”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支持工业合作运动。“工合”运动是由国际提供基金和技术援助,通过群众性的合作运动发展战时经济、开展生产自救的一种形式。1938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总会在武汉成立,宋庆龄奔走呼号,与“保盟”同仁在国际上广为宣传,呼吁各国支持。在宋庆龄和“保盟”的努力下,“工合”运动迅速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新生事物,并且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阻挠,蓬蓬勃勃地开展了起来。在广大的非敌占区,一个个生产合作社问世。到1942年6月,全国“工合”已达1590个。为巩固和发展这一运动,宋庆龄进一步采取组织行动,在香港成立“工合国际委员会”。在她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工合”和“保盟”一样,发挥了同样的作用,成为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的重要纽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合作运动的先驱”,成为一支支持中国抗日的独特的经济力量,宋庆龄和“工合”运动因而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为促进解放而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福利会的成熟时期,并且两易其名。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根据形势的需要和环境的变化,将“保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并以进行“战争创伤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为自己的主要宗旨。宋庆龄和该会以极大的精力,继续募集医药、医疗器材和救济物资,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地下交通线和外国的飞机、船舶,运往解放区。总之,中国福利基金会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支援解放区,因此,其受益者实际上限于解放区和同共产党有关系的组织。 在支援解放区的同时,中国福利基金会于1946-1947年间,在上海创办了三个儿童福利站和一个儿童剧团。为了进一步做好儿童的福利工作,宋庆龄还在该会内设立了儿童工作组,领导上海地区儿童的救济和教育工作。1948年又组织了儿童福利委员会,负责为全国儿童的捐款和物资的筹募、分发等工作。当时,上海的儿童福利站和儿童剧团条件异常艰苦,设施十分简陋,但在宋庆龄的亲自关怀和具体指导下,这些团体搞得有声有色。儿童福利站把那些失去读书机会的儿童组织起来,成立识字班,让他们读书识字,教唱进步歌曲,传播革命思想。儿童剧院的孩子们既要当演员又要当学员。有时宋庆龄到福利站和孩子们一起看书、谈话,鼓励他们努力学习,长大了成为有用的人才。到上海解放前夕,儿童福利站已经培养出了170名“小先生”,将近5000名失学孩子进了识字班。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日子里,儿童福利站的170名小先生和儿童剧院孩子们组成的秧歌队最先出现于大街小巷。 为新中国妇幼事业发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福利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再次易名。鉴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宋庆龄创办和主持的这个机构不再是一个以募集和分发捐赠款物为主的基金会了。宋庆龄和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这项工作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讨论了此后的工作方针和任务,明确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和儿童文化教育方面,开展实验性、示范性的工作,并继续进行国际宣传。1950年8月15日,中国福利基金会正式译名为中国福利会。 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和任务,该会对原有的机构进行了调整。1953年,中国福利会以原来儿童福利站的儿童文化工作为基础,创办了上海市少年宫,这是我国最早的少年宫之一,此后各地少年宫纷纷建立起来。在宋庆龄的关怀下,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到那里参加科技、文学、艺术、音乐、绘画、雕塑和体育等活动,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训练。原来的儿童剧团发展为儿童艺术剧院,这是我国第一个儿童剧院,它创作和演出的《马兰花》《小足球队》《童心》等儿童剧曾经多次获奖。与此同时,中国福利会还创办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中国最早的一个托儿所和一个幼儿园;创刊出版了一份综合性的儿童读物——《儿童时代》;为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影响,还创刊出版了《中国建设》,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特别是妇幼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综观中国福利会的发展历程,它的每一步无不凝聚着宋庆龄的心血,折射出宋庆龄伟大的思想光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风范品格。宋庆龄的一生,是无私无畏的一生,是为民服务的一生,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一生,是伟大光荣的一生。“操比金石,节砺冰雪”。千古芳仪竹帛留,宋庆龄一生的行事风范,永留青史。(据《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 |